分享自:

靶向鞘氨醇-1-磷酸信号通路预防主动脉瓣疾病的进展

期刊:Circulation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3.067270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的科学论文。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研究由Marcel Benkhoff和Maike Barcik(共同第一作者)以及Bodo Levkau和Amin Polzin(共同通讯作者)领衔,团队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心脏科、血管医学与肺病科(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Pulmonology, and Vascular Medicine, University Hospital Düsseldorf)。其他合作者包括来自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心脏外科、维也纳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于2025年1月28日发表于期刊*Circulation*(2025;151:333–347,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3.067270)。


学术背景
科学领域:研究聚焦于心血管疾病中的主动脉瓣疾病(Aortic Valve Disease, AVD),特别是瓣膜钙化的分子机制。
研究动机:AVD是西方社会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重度AVD患者3年死亡率高达50%,但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延缓其进展。瓣膜钙化是AVD的核心病理特征,而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在骨生成信号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AVD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研究目标:探究S1P信号在AVD进展中的功能,并验证靶向S1P/S1PR2(S1P受体2)通路作为治疗策略的可行性。


研究流程与方法
研究分为以下关键步骤:

  1. 动物模型构建与处理

    • 模型:采用小鼠导丝损伤诱导的AVD模型,模拟人类主动脉瓣狭窄(AS)的病理进程。
    • 实验分组
      • 野生型小鼠(C57BL/6J)通过饮水给予S1P裂解酶抑制剂4-脱氧吡哆醇盐酸盐(DOP)以升高S1P水平;
      • SphK1(鞘氨醇激酶1)基因敲除小鼠(SphK1-/-)以降低S1P水平;
      • S1PR2基因敲除小鼠(S1PR2-/-)及S1PR2拮抗剂JTE-013治疗组。
    • 样本量:每组5-26只小鼠,排除因严重主动脉反流或死亡的个体后分析。
  2. 表型分析

    • 超声心动图:评估主动脉瓣峰值流速(AV peak velocity)、平均压力梯度(AV pmean)、瓣口面积(Gorlin公式计算)及心脏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等)。
    • 组织学:通过茜素红(Alizarin Red)和改良Von Kossa染色定量瓣膜钙化面积。
    • 分子检测:qPCR分析心脏组织中BNP、ANP等心衰标志基因;ELISA检测血浆中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配体受体激活剂(RANKL)。
  3. 机制研究

    • 细胞实验
      • 人主动脉瓣间质细胞(VICs)在机械拉伸(10%拉伸频率1Hz,模拟血流剪切应力)条件下培养,检测S1P生成(通过C17-S1P标记的LC-MS/MS分析)及SphK1活性。
      • 通过S1P刺激或S1PR2拮抗剂处理,分析VICs的成骨分化(Runx2/OPG信号通路)及钙化(茜素红染色)。
    • 患者样本
      • 收集手术切除的钙化主动脉瓣与正常瓣膜,通过LC-MS/MS检测S1P含量;
      •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MR)分析瓣膜壁剪切应力与S1P水平的关联。
  4. 数据分析

    • 使用SPSS和GraphPad Prism进行统计,ANOVA或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RANKL/OPG比值与AS严重度的关系。

创新方法
- 开发了基于C17-S1P标记的LC-MS/MS技术,动态监测机械应力下VICs的S1P合成;
- 结合CMR与4D流技术,首次在患者中验证局部剪切应力与S1P水平的正相关性。


主要结果
1. S1P水平决定AVD进展
- DOP处理的小鼠(高S1P)表现出更快的AVD进展(峰值流速增加35%,p<0.05)、瓣膜增厚(厚度增加2.1倍)及心功能恶化(射血分数降低15%),而SphK1-/-小鼠(低S1P)则显著延缓病变(p<0.01)。
- 组织学显示高S1P组钙化面积增加3倍,且RANKL/OPG比值与AS严重度呈负相关(r=-0.72,p<0.001)。

  1. S1PR2是核心效应受体

    • S1PR2-/-小鼠对AVD进展具有抵抗力(瓣口面积比野生型大40%),且DOP处理无法加重其病变。
    • 药理学抑制S1PR2(JTE-013治疗2周)可长期保护心功能(12周后射血分数仍高于对照组,p<0.05)。
  2. 机械应力-S1P-钙化轴

    • 患者钙化瓣膜的S1P含量较正常瓣膜高2.7倍(p<0.01),且高剪切应力区域SphK1表达上调3倍。
    • 体外实验证实,机械拉伸通过SphK1激活S1P生成(C17-S1P增加2-3倍),进而通过S1PR2诱导Runx2/OPG依赖的VICs钙化(茜素红染色阳性率增加4倍)。

结论与意义
1. 科学价值:首次揭示S1P/S1PR2信号是AVD钙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提出“机械应力-SphK1-S1P-S1PR2-成骨分化”的病理轴。
2. 应用价值:S1PR2拮抗剂(如JTE-013)和SphK1抑制剂可作为AVD的潜在治疗策略,具备疾病修饰或预防复发的潜力。


研究亮点
1. 跨物种验证:从小鼠模型到人类组织,多层次证实S1P的病理作用。
2. 转化医学突破:首次证明短期S1PR2抑制可产生长期心脏保护效应,为临床干预提供时间窗口优化依据。
3. 技术创新:开发C17-S1P动态监测技术,解决细胞内S1P检测的灵敏度难题。

其他发现
- 免疫调节药物芬戈莫德(Fingolimod-720)虽可诱导淋巴细胞减少,但因其不作用于S1PR2,对AVD无改善作用,进一步佐证S1PR2的特异性地位。


此研究为AVD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方向,未来需进一步评估S1PR2抑制剂在大型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