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档属于类型b(科学综述论文)。以下是针对该文献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Liping Song(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化学与化工学院)、Jing Chen(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Ben Bin Xu*(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和Youju Huang*(杭州师范大学)共同撰写,发表于ACS Nano期刊2021年第15卷,出版时间为2021年11月29日。
主题概述
论文题为《Flexible Plasmonic Biosensors for Healthcare Monitor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s》,系统综述了柔性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flexible plasmonic biosensors)在健康监测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文章聚焦于如何通过整合“柔性”与“等离子体”特性,开发可穿戴、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用于体温、血糖、离子、气体及运动指标等多元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测。
核心理论: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依赖于贵金属纳米颗粒(如金、银)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效应。当光与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时,电磁场增强,显著提升拉曼散射(SERS)或荧光信号(PEF)的灵敏度。
支持证据:
- 球形金纳米颗粒(Au NPs)常用于光学传感器,而核壳结构(如Au-Ag)可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引用文献52-54)。
- 量子隧穿效应(quantum tunneling effect)和纳米线(Au NWs)的机械互锁结构可优化导电性能(文献55-57)。
应用场景:检测金属离子、DNA、蛋白质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例如通过SERS技术实现单分子级检测(文献58-60)。
关键要求:柔性基底需具备拉伸性、粘附性、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常用材料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酰亚胺(PI)和水凝胶。
集成方法:
- 物理混合固化:如将海胆状Au NPs与聚氨酯(PU)混合,制备压力传感器(图4a,文献55)。
- 模板法:利用阳极氧化铝(AAO)模板构建3D微结构,增强光学信号(图4c,文献156)。
- 嵌入式共生长:通过热辐射封装Au NPs,解决柔性基底与纳米颗粒的模量失配问题(图4e-f,文献56)。
优势:柔性基底可调节纳米颗粒间距,扩大检测范围并提升机械稳定性(图3c-d)。
机制:基于葡萄糖氧化酶(GOx)的电化学反应,将葡萄糖转化为过氧化氢(H2O2)。贵金属纳米颗粒(如Au NPs)提供高催化活性和生物相容性。
创新设计:
- Lee团队开发了基于石墨烯和Au NPs的汗液葡萄糖传感器(图5b-d,文献173)。
- Wang团队通过双标记生物传感器芯片同步检测胰岛素和葡萄糖(图5e-f,文献40)。
挑战:非侵入式连续监测的灵敏度仍需提升(文献175)。
技术:电阻温度检测器(RTDs)利用银纳米颗粒(Ag NPs)的高导电性,通过温度系数(TCR)实现高灵敏度测温。
案例:
- Rogers团队开发超薄表皮电路,实现核心体温监测(图6b-c,文献195)。
- Huang团队通过Ag/Pt纳米纤维网络制成耐高温电子皮肤(图6g-h,文献203)。
突破:
- Li团队将Au NPs修饰的石墨烯集成到场效应晶体管中,2分钟内检测SARS-CoV-2 RNA(图9a-b,文献242)。
- Pan团队开发纸基电化学传感器,5分钟完成定量检测(图9i,文献245)。
现存问题:
-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成本与形态选择限制(如Ag NWs导电性优但可能析出Ag+离子,文献257)。
- 柔性基底与纳米颗粒的机械模量失配导致信号不稳定。
未来趋势:
1. 规模化生产:开发大面积纳米颗粒有序排列技术以降低成本(图13b-i)。
2. 多模态检测:结合等离子体与染料显色,提升视觉检测灵敏度(文献270-274)。
3. 生物相容性:推广可降解材料(如PLGA/PVA)以减少皮肤刺激(文献260)。
4. 公共健康应用:开发家庭便携式疾病诊断设备(如“荧光口罩”概念,文献287)。
5. 智能反馈系统:结合人工智能(AI)与人机界面(HMI)优化临床决策支持。
亮点总结:
- 提出“柔性-等离子体协同效应”概念,阐明其高灵敏度与机械稳定性机制(图3)。
- 列举超过50项典型案例,涵盖SERS、电化学、比色法等多种传感技术。
- 前瞻性指出AI与HMI在健康监测中的潜在作用(图13b-v)。
(报告字数:约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