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中文全球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观念史的考察

期刊: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OI:10.3969/j.issn.1007-6522.2025.02.010

胡范铸、郭晔丹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发表了题为《从“对外汉语教学”到“中文全球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观念史的考察》的论文。该文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的概念演变及其理论内涵,提出了“中文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的新理念。

一、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演变

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的术语变迁。这一变迁不仅反映了学科名称的变化,更体现了理念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国际传播逐渐成为一项国家工程,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全球中文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际中文教育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然而,学界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内涵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其与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尚未明确。

二、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内涵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在国际上展开的中文教育,更是以中文为媒介的国际理解教育(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来华留学生的汉语作为目的语教育、以孔子学院为主要平台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以华文学校为平台的华侨华人的祖语传承教育、以各国官方及其教育机构为平台的中国语与中国学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多元化的“中文+”教学模式转变。

三、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美国政策的示范效应,导致孔子学院在一些国家的关停。其次,极端主义的威胁,如2022年巴基斯坦卡拉奇孔子学院的恐怖袭击事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此外,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全球汉语推广的需求。学界和主管部门提出的应对策略,如加强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推动“中文+职业教育”等,虽有一定效果,但仍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四、从国际中文教育到“中文全球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国际中文教育需要确立“中文全球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中文发展的主体应从中国政府和中国机构转向全球各国政府和公众,中文发展的目标应从语言教育转向全球发展,中文发展的动力应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使用。具体而言:

  1. 主体转变:中文全球发展需要全球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包括中国政府、海外华人社群以及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海外华文教育应成为中文全球发展的根据地,同时,各国为自身利益推动的中文教育也应得到理解和支持。

  2. 目标转变:中文全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满足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全球各国的需求。国际中文教育应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路径,通过语言学习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3. 动力转变:中文全球发展的动力在于语言的使用。国际中文教育的意义在于不断拓展中文的使用场景和强度,如中文在联合国、国际旅游组织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中的官方语言地位。

五、中文全球发展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中文全球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国际中文教育理论的深化,更是对国家战略和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因应。这一理念强调,中文发展应成为全球发展的积极力量,通过中文发展促进全球发展,同时通过全球发展推动中文发展。中文全球发展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多主体、多模式的合作,推动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六、论文的亮点与贡献

该论文的亮点在于:第一,系统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演变,明确了其与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第二,提出了“中文全球发展”的新理念,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第三,深入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该论文的贡献在于,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分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七、总结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中文全球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观念史的考察》一文,通过对国际中文教育历史演变的考察,提出了“中文全球发展”的新理念,为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该论文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对推动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