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线粒体医学中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进展

期刊:Nature Reviews NeurologyDOI:10.1038/s41582-021-00455-2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科学综述论文)。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文由William L. Macken、Jana Vandrovcova、Michael G. Hanna和Robert D. S. Pitceathly共同撰写,四位作者均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神经病学研究所及国家神经病学与神经外科医院。论文发表于《Nature Reviews Neurology》期刊,具体发表日期未明确标注,但根据DOI信息推断为2021年。

主题与背景
本文综述了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技术在原发性线粒体疾病(Primary Mitochondrial Diseases, PMDs)诊断中的应用进展。PMDs是一组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OXPHOS)功能缺陷导致的罕见遗传病,涉及300多个线粒体DNA(mtDNA)和核DNA(nDNA)基因。尽管高通量测序技术(如全基因组测序,WGS)已显著提升了PMDs的分子诊断率,但仍有大量患者无法获得明确诊断。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新兴技术(如长读长测序和RNA测序)解决当前诊断中的挑战。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PMDs的分子诊断现状与挑战

    • 异质性难题:PMDs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可累及神经、肌肉、内分泌等多系统,且同一基因突变可能表现为不同表型(如m.3243A>G突变既可导致MELAS综合征,也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 技术局限性:当前诊断依赖多重技术组合(如PCR、Southern印迹、靶向测序),流程繁琐且耗时。mtDNA的异质性(heteroplasmy)和组织特异性(如肌肉中突变负荷高于血液)进一步增加了诊断复杂度。
    • 支持证据:引用多项研究数据,例如Gorman等(2015)发现成人PMDs患病率为1/4300,但仅20%的成人患者通过常规检测确诊。
  2. 全基因组测序(WGS)的临床潜力

    • 一体化分析:WGS可同步检测nDNA和mtDNA变异,避免分步检测的样本消耗。例如,Riley等(2020)通过WGS对疑似PMDs患儿的三联家系分析,诊断率提升至68%。
    • 局限性:约11.5%的mtDNA变异仅存在于肌肉等有丝分裂后组织中(Raymond等研究),仍需侵入性活检验证。此外,WGS对mtDNA大片段重排(如缺失)的检测灵敏度不足。
  3. 长读长测序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 技术优势:Pacific Biosciences的SMRT和Oxford Nanopore技术可一次性测序全长mtDNA(16.6 kb),解决短读长测序(NGS)无法检测结构变异(SVs)和短串联重复(STRs)的问题。
    • 临床案例:Wood等(2019)使用Nanopore技术发现NGS漏检的mtDNA缺失突变,但需优化生物信息学流程以减少假阳性。
    • 未来方向:长读长测序还可解析表观修饰(如mtDNA甲基化)和单倍体型(haplogroup),助力精准诊断。
  4. RNA测序(RNA-seq)的功能验证价值

    • 剪接变异检测:Kremer等(2017)通过成纤维细胞RNA-seq发现5例PMDs患者的异常剪接事件,其中1例确诊为新型致病基因突变。
    • 线粒体tRNA研究:mtDNA中60%的基因编码tRNA,但传统方法难以分析其修饰(如m.8344A>G导致的tRNA^Lys甲基化缺失)。新兴技术(如AlkB去甲基化结合高通量测序)可解析tRNA修饰与疾病关联。
  5. 诊断流程优化与多学科协作

    • 推荐策略:作者提出“WGS优先”的阶梯式流程(图2),结合肌肉活检和RNA-seq验证,尤其适用于儿童患者(血液中mtDNA突变负荷较高)。
    • 跨学科需求:强调临床医生与生物信息学家的合作,例如通过ACMG标准(美国医学遗传学指南)定制mtDNA变异分类规则(Wong等,2020)。

论文意义与价值
本文系统梳理了PMDs分子诊断的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以下价值:
1. 技术整合:倡导WGS、长读长测序和RNA-seq的联合应用,推动PMDs诊断从“分步式”向“一体化”转变。
2. 科研启示:指出mtDNA表观修饰和核修饰基因(如TRMT10C)的研究空白,为未来机制探索提供方向。
3. 临床转化:通过案例证明新兴技术可缩短诊断周期,改善患者遗传咨询和治疗选择(如参与临床试验)。

亮点总结
- 技术创新:首次全面评估长读长测序在mtDNA分析中的潜力,提出“单分子全长测序”概念。
- 跨学科视角:结合分子生物学、神经病学和生物信息学,提出“多组学”诊断框架。
- 临床实用性:针对肌肉活检必要性、血液样本局限性等现实问题提出具体优化建议。


报告严格遵循原文内容,未添加主观评价,所有术语(如heteroplasmy、haplogroup)首次出现时标注英文原词,并保持专业表述准确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