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作者包括Yiwen Liu、A. Evren Tugtas、Keshab R. Sharma、Bing-Jie Ni和Zhiguo Yuan。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先进水管理研究中心(Advanced Water Management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澳大利亚水敏城市合作研究中心(CRC for Water Sensitive Cities)以及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学环境工程系(Marmara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该研究发表于2016年的《Water Research》期刊。
学术背景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是污水系统中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过程。污水系统中的沉积物被认为是硫化物和甲烷生成的重要来源,其贡献与污水管道内壁的生物膜相当。然而,不同污水系统中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硫化物和甲烷生成速率的变异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污水系统中沉积物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活性的变异性,并验证一维沉积物模型在不同沉积物特性下的适用性。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
1. 评估不同污水系统中沉积物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活性的变异性;
2. 研究污水流动条件(如流速/剪切应力)对沉积物活性的影响;
3. 验证一维沉积物模型在不同沉积物特性下的适用性。
详细工作流程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沉积物采集与特性分析:从澳大利亚悉尼和黄金海岸两个城市的五个不同污水系统中采集沉积物样本。沉积物的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和堆积密度(bulk density)被测定,以评估其物理特性。
2. 批次实验:
- 外源性硫化物和甲烷生成速率测定:在120 mL血清瓶中加入60 mL沉积物和60 mL新鲜污水,通过氮气冲洗创造无氧环境,使用轨道摇床进行完全混合,测定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生成的最大速率。
- 内源性硫化物和甲烷生成速率测定:用无碳源的培养基替代污水,测定沉积物在无外源碳源条件下的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生成速率。
- 静态条件下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活性测定:在35 mL血清瓶中加入25 mL沉积物和污水,模拟污水泵送间歇期间的静态条件,测定扩散作用对硫化物和甲烷生成的影响。
- 流速对沉积物活性的影响测定:设计实验室反应器系统,通过不同搅拌速度模拟不同流速条件,测定剪切应力对硫化物和甲烷生成速率的影响。
3. 数学模型验证:应用一维沉积物模型,通过拟合实验数据估计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SRB)和产甲烷菌(MA)的初始浓度,并验证模型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适用性。
主要结果
1. 沉积物特性:不同沉积物的TS和VS含量差异显著,TS范围为17.7%至79.7%,VS范围为0.71%至12.1%。堆积密度范围为1.12至2.02 g/cm³。
2. 硫化物和甲烷生成速率:不同沉积物的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生成速率差异显著。外源性条件下的硫酸盐还原速率范围为16.32至210.47 g S/m³·d,甲烷生成速率范围为8.92至139.00 g COD/m³·d。静态条件下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速率较低,表明扩散作用是速率限制因素。
3. 流速对活性的影响:增加搅拌速度(即流速)显著提高了沉积物的硫酸盐还原和甲烷生成速率。
4. 模型验证:一维沉积物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沉积物特性下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过程,表明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结论
本研究表明,污水系统中的沉积物对硫化物和甲烷生成具有重要贡献,且其活性受沉积物特性和污水流动条件的显著影响。一维沉积物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沉积物特性下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过程,为污水系统中硫化物和甲烷生成的预测提供了重要工具。
研究亮点
1. 首次系统评估了不同污水系统中沉积物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活性的变异性;
2. 揭示了流速/剪切应力对沉积物活性的影响;
3. 验证了一维沉积物模型在不同沉积物特性下的适用性,为污水系统中硫化物和甲烷生成的预测提供了新方法。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研究还指出,沉积物的硫化物和甲烷生成速率对SRB和MA的初始浓度不敏感,且与沉积物深度无关。这一发现为简化污水系统中硫化物和甲烷生成的预测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