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由Robert T. Schultz(隶属于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撰写的综述论文,发表于2005年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期刊,题为《Developmental deficits in social perception in autism: The role of the amygdala and fusiform face area》。论文聚焦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社交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杏仁核(amygdala)和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 FFA)的神经发育模型,旨在解释自闭症患者的面孔感知异常及其与社交认知障碍的关联。
论文开篇强调,自闭症的诊断三联征(社交互动缺陷、语言沟通延迟、刻板行为)中,社交障碍是唯一特异性症状。作者引用DSM-IV标准指出,自闭症的社交缺陷表现为眼神接触减少、同伴关系发展异常、非语言沟通能力缺失等。支持证据包括:
- 跨研究一致性:多项行为学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面孔识别能力显著低于其他发育障碍群体(如智力障碍或语言障碍),且这种缺陷具有面孔特异性(Klin et al., 1999)。
- 发育时序证据:回顾性家庭录像分析显示,自闭症婴儿在6-12月龄时已表现出对他人面孔的关注不足(Maestro et al., 2002),而刻板行为通常在2-4岁才显现,提示社交缺陷可能是原发性损伤。
作者整合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指出自闭症患者的FFA激活显著减弱(Schultz et al., 2000b)。这一现象已被9个独立实验室复现(如Critchley et al., 2000; Pierce et al., 2001),涉及157例ASD患者数据。关键证据包括:
- 任务特异性:FFA低激活仅出现在需个体身份识别的任务中(如性别判断或熟悉度判断),而在被动观看任务中差异不显著(Hadjikhani et al., 2004),表明其与高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
- 空间频率偏好异常:自闭症患者依赖高空间频率(HSF)信息(如局部特征),而典型发育者更依赖低空间频率(LSF)的全局加工(Deruelle et al., 2004)。病例研究显示,一名自闭症儿童对数字化怪兽(Digimon)的FFA激活强于面孔,印证了兴趣驱动的经验积累假说(Grelotti et al., 2005)。
作者提出,杏仁核功能障碍是自闭症社交缺陷的起点。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链包括:
- 神经病理学发现:尸检研究显示自闭症患者的杏仁核神经元树突发育不良(Bauman & Kemper, 1994)。
- 功能影像数据:自闭症患者在面孔情绪识别任务中杏仁核激活减弱(Baron-Cohen et al., 1999),且杏仁核损伤患者(如Urbach-Wiethe病)的FFA激活模式与自闭症相似(Vuilleumier et al., 2004)。
- 发育模型:新生儿通过皮层下通路(上丘-丘脑-杏仁核)优先注意面孔样刺激,而自闭症婴儿可能因杏仁核信号异常导致面孔情感显著性(emotional salience)缺失,进而减少FFA的经验依赖性可塑性(见图3模型)。
论文创新性地提出,FFA不仅参与面孔感知,还存储社会语义知识。这一观点的证据包括:
- 跨模态激活:听觉人名识别任务可激活FFA(Kriegstein & Giraud, 2004),提示其参与抽象社会属性编码。
- 非面孔社会认知任务:典型发育者在判断几何动画的社交意图时FFA激活增强(Schultz et al., 2003),而自闭症患者缺乏此类激活,与其社会推理缺陷一致。
作者强调自闭症的异质性(如智力水平、症状严重度)可能影响神经影像结果。例如:
- 亚型差异:典型自闭症患者的FFA激活低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患者,且与社交障碍程度负相关(Schultz et al., 投稿中)。
- 熟悉度效应:熟悉面孔可部分缓解FFA低激活(Aylward et al., 2004),提示经验依赖的神经可塑性存在但受限。
这篇综述不仅梳理了自闭症面孔感知缺陷的实证研究,更通过神经发育视角构建了从分子到行为的解释链条,对后续基础与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