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由Junjie Gao(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学院)、An Qin(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Delin Liu(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学院)、Rui Ruan(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学院)等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的多个团队合作完成,通讯作者为Minghao Zheng(西澳大利亚大学)、Changqing Zhang(上海交通大学)和Hiroshi Takayanagi(东京大学)。研究成果于2019年11月20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编号:eaaw7215)。
本研究属于细胞生物学与骨代谢交叉领域,聚焦于线粒体转移(mitochondrial transfer)这一新兴现象。线粒体转移在组织稳态和癌症化疗耐药性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骨细胞(osteocyte)是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类型,通过高度发达的树突网络相互连接,是研究细胞间线粒体转移的理想模型。
骨细胞长期被困于骨陷窝(lacunae)中,易受代谢压力(如缺氧、机械负荷)影响,但其存活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提出假说:内质网(ER)与线粒体的接触可能介导骨细胞间的线粒体转移,从而维持代谢稳态。研究目标包括:
1. 验证骨细胞树突网络中是否存在线粒体转移;
2. 探究ER-线粒体接触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 揭示衰老过程中线粒体转移能力下降的机制。
研究对象:
- 原代骨细胞:从小鼠颅骨(calvariae)和股骨皮质骨分离,按年龄分为4月、12月、18月三组。
- MLO-Y4细胞系:小鼠骨细胞样细胞系,用于动态观察。
实验方法:
- 免疫荧光染色:使用线粒体外膜蛋白TOM20标记线粒体,肌动蛋白染料phalloidin标记树突,共聚焦显微镜成像。
- 定量分析:通过ImageJ量化不同年龄组中线粒体在树突中的分布密度。
关键发现:
- 线粒体沿树突均匀分布,但随年龄增长显著减少(图1c-d)。
- MLO-Y4细胞中,线粒体与微管蛋白(tubulin)共定位,且具有功能性(ATP合成和mtDNA复制活性)(图1e-g)。
实验设计:
- 荧光标记技术:
- 供体细胞:转染光激活线粒体标记蛋白(ptaqYFP-mito);
- 受体细胞:用PKH26膜染料标记。
- 共培养系统:通过活细胞成像观察线粒体从供体向受体的动态迁移(图2b-d)。
结果:
- 52%的线粒体呈顺向运动(向相邻细胞迁移),17%为逆向运动(图2e)。
- 3D成像证实线粒体通过树突直接转移至受体细胞质(图2f-g),而非通过细胞外释放途径(补充图S1)。
模型构建:
- mtDNA耗竭模型(MLO-Y4 ρ⁰细胞):用溴化乙锭(EtBr)处理MLO-Y4细胞,消除线粒体功能(图4c)。
- Transwell共培养:健康骨细胞与ρ⁰细胞通过树突跨膜连接(图4a-b)。
功能验证:
- 健康骨细胞将功能性线粒体转移至ρ⁰细胞,恢复其ATP水平、氧消耗能力,并降低活性氧(ROS)积累(图4f-g,补充图S4)。
机制探究:
- 共定位分析:共聚焦显微镜显示TOM20(线粒体)与calnexin(ER标记物)在树突中紧密共定位(图5a-b)。
- 动态追踪:活细胞成像显示线粒体移动与ER动态相关(图5c-i,视频S2-S3)。
- 关键蛋白MFN2:
- 敲低MFN2(线粒体-ER锚定GTP酶)后,线粒体转移效率下降(图6d-g);
- 衰老骨细胞中MFN2表达降低,与线粒体分布减少相关(图6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