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人工智能与人类能动性:理解TikTok上的人机互动及其对用户参与的影响

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DOI:10.1093/jcmc/zmac014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基于文档内容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研究机构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为Hyunjin Kang和Chen Lou,他们均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Wee Kim We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研究于2022年发表在*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期刊上。

学术背景
本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为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和社交媒体研究。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在社交媒体中的广泛应用,用户的体验和互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AI算法不仅能够根据用户行为推荐个性化内容,还能辅助用户进行内容创作和社交网络构建。然而,AI的自主性(Machine Agency)与用户的自主性(Human Agency)之间的动态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TikTok用户如何与AI协作,以及这种协作如何影响用户参与度(User Engagement)。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深入访谈,揭示人类自主性与机器自主性在AI驱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相互作用,并分析这种相互作用对用户与平台及社交互动的参与度的影响。

研究流程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研究设计与参与者招募
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数据。研究团队在新加坡招募了25名年龄在21至26岁之间的TikTok活跃用户,这些用户代表了TikTok的主要用户群体。参与者包括15名女性和10名男性,其中14名为内容浏览者,11名为内容创作者。访谈通过Zoom进行,每位参与者获得约15美元的报酬。
2. 数据收集
研究团队设计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涵盖用户使用TikTok的一般行为、与AI的协作方式以及用户参与度等方面。访谈持续40至60分钟,全程录音并逐字转录。
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三阶段编码方法:
- 开放式编码:两位独立编码员逐行阅读转录文本,生成初始代码(如“浏览习惯”、“成瘾性使用”)。
- 轴心编码:编码员讨论并整合初始代码,形成第二级解释性主题(如“使用模式”、“用户自主性”、“机器自主性”)。
- 理论编码:编码员根据相关理论框架(如人机交互、媒体效果理论)对第二级主题进行理论化,最终形成研究问题的答案。

主要结果
1. 用户与AI的协作方式
研究发现,TikTok用户在与AI的协作中表现出多种动态关系。在内容消费方面,用户高度依赖AI算法推荐的“For You Page”(FYP),认为其提供的个性化内容既方便又符合个人兴趣。然而,用户在内容创作和社交互动中较少主动行使自主性,主要原因是复杂的编辑功能增加了认知负担。此外,用户对AI的自主性表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享受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他们担心AI对内容的控制可能影响其自主性和隐私。
2. 用户参与度的影响
AI与用户的协作显著影响了用户与平台的参与度。个性化推荐使TikTok具有高度吸引力,用户往往长时间沉浸其中。此外,AI算法促进了用户之间的社交互动,帮助用户发现志同道合的创作者,从而形成基于共同兴趣的社区。然而,用户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较为被动,较少通过点赞或评论表达参与。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人类自主性与机器自主性在AI驱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复杂动态关系。研究发现,用户在与AI的协作中既享受个性化体验,又试图通过理解算法机制来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这种协作模式不仅增强了用户与平台的参与度,还促进了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互动。研究结果为理解AI如何重塑社交媒体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强调了在AI算法设计中平衡用户自主性的重要性。

研究亮点
1. 重要发现:本研究首次系统探讨了TikTok用户与AI的协作模式,揭示了人类自主性与机器自主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相互作用。
2. 方法创新: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定性编码方法,深入挖掘了用户与AI协作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3.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TikTok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AI驱动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用户行为具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研究还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AI功能对用户参与度的具体影响,并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和用户群体的差异。此外,研究建议社交媒体平台在设计AI算法时应增强透明度,以提升用户的信任感和自主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