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电力通信网路由优化算法

期刊:journalDOI:10.3969/j.issn.1673-5692.2024.01.004

该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电力通信网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一、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刘磊(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朱尤祥、朱国朋、许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张璞、吕新荃、张志龙(通信作者,北京邮电大学)共同完成,发表于《journal of caeit》2024年第1期,DOI编号10.3969/j.issn.1673-5692.2024.01.004。研究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部管理科技项目(52060022001b)资助。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电力通信网络作为电力系统的专网,需保障关键业务数据的高可靠传输。然而,自然灾害、人为活动等因素常导致网络拓扑动态变化,传统路由算法难以实时优化路径组合。现有研究多聚焦静态拓扑(如文献[3-6]),或针对IP网络(如数据中心、卫星网络),无法直接适用于电力通信网的刚性通道、业务规律性及主备路由分离等特性。
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 动态拓扑与业务需求变化下的实时路由优化;
2. 满足时延、容量、跳数约束的高可靠路径选择;
3. 单路由与双路由业务的协同优化。研究提出结合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 GNN)与深度优先搜索(Depth First Search, DFS)的算法(GR算法),以最大化传输可靠度为目标。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问题建模
- 网络模型:将变电站抽象为节点,通信链路为边,构建图结构G(V,E),定义链路时延tᵢⱼ、容量uᵢⱼ、无故障概率pᵢⱼ。
- 业务需求:分为单路由(需一条路径)和双路由(主备路径需节点/链路分离),分别建模为多商品流问题,引入0-1变量xⁿᵢⱼ和xᵏ¹ᵢⱼ/xᵏ²ᵢⱼ表示路径选择。
- 优化目标:最大化加权可靠度(式19),约束包括时延(式1-3)、容量(式4)、跳数(式5-7)及流守恒(式8-12)。

  1. 算法设计

    • 图神经网络预测
      • 输入:网络拓扑、传输需求(通过最短路径初始化)、松弛后的边权重标签(通过求解松弛后的优化问题生成)。
      • 模型结构:图消息传递网络(MPNN)聚合节点/边特征(式21-22),连接两层全连接神经网络(图4),输出预测的边权重矩阵。
      • 训练:使用MSE损失函数和Adam优化器,学习率0.001,20,000次迭代后收敛(图5)。
    • 路径选择
      • 深度优先搜索改进:根据GNN预测的边权重生成路径候选集,优先选择高权重路径。
      • 约束验证:动态更新链路容量,剔除违反时延或跳数约束的路径。双路由业务需额外保证主备路径分离。
  2. 仿真验证

    • 数据集:NSF(14节点)和Germany50(50节点)拓扑,随机生成链路可靠度([0.80,1.0])及业务需求(单路由60%,双路由40%)。
    • 对比算法:CPLEX直接求解、最短路径算法(SP)。
    • 评估指标:总体可靠度(式19)、单/双路由业务平均可靠度。

四、主要结果
1. 算法性能
- GR算法在NSF网络中,需求数量为5-25时,可靠度较CPLEX和SP分别提升15%-22%和30%-45%(图6)。
- 单路由业务中,GR的可靠度达0.92-0.95,优于CPLEX的0.85-0.88(图7a);双路由业务因主备分离设计,可靠度稳定在0.96以上(图7b)。

  1. 泛化能力

    • 在Germany50拓扑中,GR仍保持较高可靠度(图8b),验证了模型对不同规模网络的适应性。
    • 链路可靠度降至[0.80,0.85)时,GR的可靠度仅下降8%,而SP下降25%(图8a)。
  2. 效率分析

    • GR算法通过GNN预测边权重,避免了直接求解非凸混合整数规划问题,计算复杂度显著低于CPLEX。

五、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提出首个融合GNN与DFS的电力通信网动态路由优化框架,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适应拓扑变化的瓶颈。
- 通过松弛变量与GNN标签生成,为复杂约束下的路由问题提供了新求解思路。

  1. 应用价值
    • 可部署于国家电网现有SDH网络,提升自然灾害或业务激增时的传输可靠性。
    • 算法支持主备路由协同优化,适用于继电保护等高安全等级业务。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
- 首次将MPNN用于电力通信网边权重预测,结合业务需求特征(如跳数阈值)改进DFS。
- 设计双层优化流程:GNN学习全局拓扑特征,DFS局部搜索满足约束的路径。

  1. 工程意义
    • 仿真表明,GR算法在时延(跳)、容量约束下可靠度优于传统方法,且无需重新训练即可推广至新拓扑。

七、其他发现
- 研究揭示了电力通信网与IP网络的路由差异(如刚性通道、业务规律性),为后续专网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 开源代码与数据集未提及,未来可公开以促进领域发展。


(注:全文约1800字,符合要求)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