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研究由Joseph M. Baker、Ning Liu、Xu Cui等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脑科学跨学科研究中心(Stanford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Brain Sciences Research)的研究团队主导,联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的学者共同完成,于2016年6月8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6卷,文章编号26492)。研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超扫描技术(fNIRS hyperscanning),首次系统揭示了性别因素对人类合作行为中神经活动与行为特征的调控机制。
该研究立足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聚焦长期存在的科学问题:性别如何影响合作行为的神经基础。既往50年的行为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合作策略上存在差异,但其神经机制尚未阐明。进化心理学理论认为,男性因狩猎和战争的历史压力可能发展出不同于女性的合作模式,而前额叶-颞叶神经网络(frontal-temporal network)被证实与社会认知(如心理理论、生物运动感知)密切相关。然而,传统单脑神经影像技术无法捕捉真实互动中的脑间同步(inter-brain coherence)。本研究通过fNIRS超扫描技术,首次在111对同性别和混合性别二人组(dyads)中,同步记录右侧前额叶与颞叶皮层的神经活动,旨在解决三个核心问题:(1) 不同性别组合的二人组是否表现出差异性的合作行为;(2) 性别如何调控个体脑区激活与脑间同步;(3) 神经活动与行为绩效的关联模式是否受性别调节。
研究纳入222名右利手健康成年人(女性110名),组成39对男-男(M/M)、38对女-女(F/F)和34对男-女(M/F)二人组。所有组合均为陌生配对,避免预存社交关系干扰。
采用计算机化同步按键任务(图1):二人对坐,需在屏幕圆圈变绿时同步按键,响应时间差小于阈值((r1+r2)/2)则得分。任务包含2个120秒的区块(各40次 trials),间隔30秒静息期。实时反馈系统显示每轮胜负及双方响应速度差异(”+“/-“符号),供动态调整策略。
采用连续小波相干性分析(wavelet transform coherence, WTC),聚焦0.08-0.3 Hz频段(对应3.2-12.8秒周期)。相干性增量定义为任务期平均相干值减去静息期值,经z标准化后统计。
方差分析显示二人组类型主效应显著(F(2,208)=6.256, p=0.002)。事后检验表明,含至少一名男性的组合(M/M: t=3.136, FDR p=0.003;M/F: t=3.117, FDR p=0.004)显著优于F/F组(图3)。
线性回归显示,同性别组合中任务相干性与绩效正相关(M/M: β=0.862, p=0.035;F/F: β=1.195, p=0.012),且F/F组右颞叶相干性单独预测绩效(β=0.323, p=0.028)。混合组无显著关联(图6)。
科学发现:
方法论创新:
应用价值:为性别差异教育、团队协作优化及自闭症等社交障碍的神经调控提供靶向依据。
研究指出文化因素可能影响结果(亚洲vs.西方样本差异),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指明方向。更正声明(Corrigendum)澄清了统计符号误用(r→β),但不影响结论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