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电极与皮肤表面接触阻抗的深入探究及其在电生理记录中的应用

期刊:ACS OmegaDOI:10.1021/acsomega.2c00282

学术研究报告:电极-皮肤接触阻抗在电生理信号记录中的研究

第一作者及单位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为Liangtao Yang(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Yi Zhang(同单位),合作作者包括Lu Gan、Zhenggang Zhang(柏林洪堡大学化学研究所)、Zhilin Zhang、Hui Yang及Jinglong Wu。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Omega期刊2022年4月14日第7卷,页码13906–13912。


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本研究属于生物电信号检测与电极材料科学交叉领域。当前,干电极(dry electrode)因无需导电凝胶、使用便捷,被视为电生理信号(如EEG、EMG、ECG)采集的未来方向,但其信号质量常低于传统湿电极(wet electrode)和半干电极(semidry electrode)。这一差距主要源于对电极-皮肤界面阻抗(electrode-skin interface impedance)的基础认知不足。为此,作者团队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结合等效电路拟合技术,系统比较了三类电极(湿电极、半干电极、干电极)的阻抗特性,探究了性能持续时间、电位和频率对阻抗的影响,旨在揭示干电极性能受限的机制,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流程与方法

  1. 实验对象与皮肤准备

    • 研究对象:大鼠皮肤(活体,经酮胺镇静)和人类手臂皮肤(无创)。
    • 样本处理:大鼠皮肤区域(约30 cm²)剃毛至0.8 mm,酒精清洁;人类手臂同样清洁处理。
    • 电极类型
      • 干电极(直径10.0 mm,武汉Greentek公司)
      • 半干电极(直径9.0 mm,同公司)
      • 湿电极(直径7.5 mm,Neuroscan EEG)
  2. 阻抗测量系统

    • 设备: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系统),湿电极作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
    • 参数设置
      • 电位实验:-0.1~0.2 V,频率20 Hz。
      • 时间实验:120秒内监测阻抗变化(20 Hz)。
      • 频率实验:0.1 Hz–10 kHz扫描。
    • 数据分析:采用EIS Spectrum Analyzer软件(Bandarenka团队开发)进行等效电路拟合。
  3. 等效电路模型选择

    • 湿电极和半干电极采用Thomasset模型(图6a),包含界面电阻(R1)和细胞内电阻(R2)。
    • 干电极因额外电荷转移阻力,采用改进模型(图7b),新增电荷转移电阻(R2)和常相位元件(CPE)。

主要研究结果

  1. 阻抗与电位/时间的关系

    • 三类电极在-0.1~0.2 V电位范围和120秒内阻抗均稳定(图2a、b)。
    • 大鼠皮肤:干电极阻抗最高(>80 kΩ),湿电极最低(<800 Ω),半干电极居中(~1.5 kΩ)。
    • 人类手臂:差异缩小,干电极阻抗仍最高(~50 kΩ),但半干电极表现最优(~20 kΩ)。
  2. 频率依赖性阻抗

    • 低频段( Hz):干电极阻抗骤升(5个数量级),湿/半干电极升幅较小(图2c)。
    • 高频段(>100 Hz):所有电极阻抗下降,但干电极降幅最大(1.8个数量级 vs. 湿电极1.6)。
  3. 等效电路解析

    • 干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R2=27.6 kΩ)显著高于界面电阻(R1=40.4 kΩ),表明其信号损失主要源于电荷跨界面迁移障碍(图7c)。
    • 湿/半干电极的R1相近(34.5 kΩ vs. 21.9 kΩ),但半干电极因胶状电解质(jellylike electrolyte)的粘附性更优,界面接触更稳定。
  4. 物种差异与毛发影响

    • 大鼠皮肤因残留毛发导致干电极阻抗比人类手臂高1个数量级,证实接触面积是阻抗关键因素(毛发减少有效接触面积)。

研究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

    • 首次通过EIS技术量化了干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揭示其信号质量差的根本原因。
    • 提出等效电路模型差异:干电极需额外考虑电荷转移阻力,而湿/半干电极以界面电阻为主导。
  2. 应用价值

    • 电极选择指导:毛发较多部位(如头皮EEG)宜用湿电极;无毛区域(如手臂EMG)可优先半干电极。
    • 干电极优化方向:通过材料改性(如增加表面导电涂层)降低电荷转移阻力。

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

    • 结合EIS与物种对比(大鼠vs.人类),明确毛发对阻抗的影响机制。
    • 开发适用于干电极的改进等效电路模型,填补理论空白。
  2. 关键发现

    • 干电极在低频段( Hz)阻抗剧增,提示其不适用于直流或近直流信号检测。
    • 半干电极在人类皮肤表现最优,平衡了舒适性与信号质量。

其他有价值内容
作者指出,既往研究多基于多层皮肤模型(HOM),而本研究聚焦表皮单层模型(SOM),更贴合弱电流阻抗分析场景。此外,团队对比了三种经典等效电路(Thomasset、Kirkup、Lapicque),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模型选择参考。

(全文约2000字)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