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流动儿童适应研究——《需求与资源:一项关于流动儿童适应的研究》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赵芳主持,发表于《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期刊英文名:*Social Sciences*),标题为《需求与资源:一项关于流动儿童适应的研究》(*Demand and Resource: A Study of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研究领域为社会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聚焦流动儿童(migrant children)的社会适应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儿童群体规模扩大,但其在迁入地常面临资源供给不足导致的适应困难,影响自我发展。已有研究多从移民儿童(immigrant children)的挑战角度分析适应,而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人与环境互动”视角,探讨流动儿童在家庭、学校、城市系统(urban system)中的资源需求与供给失衡如何影响其适应过程。研究目标包括:(1) 揭示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生命历程(life course)及自我发展上的差异;(2) 识别流动儿童的核心需求及环境资源缺口;(3) 提出针对性干预策略。
研究设计与方法
研究采用二元论视角(dual perspective),将流动儿童置于主流社会系统(城市)和微观社会系统(家庭、学校)的交互作用中分析。研究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足导致适应差距、自我认知受环境影响、流动儿童自我发展具有独特性、学校类型影响资源获取。
研究流程与样本
1. 抽样设计:
- 流动儿童群体:通过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选取上海城郊一所流动儿童学校(391名学生)及杨浦区一所公立小学(206名流动儿童);同时调查家长(流动儿童家长722份,本地儿童家长289份)。
- 对照组:虹口区一所本地儿童为主的公立小学(116名本地儿童及195名家长)。
- 工具:自编《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家庭状况调查问卷》及对应本地儿童版本,儿童自填与家长填写结合,数据通过SPSS 11.0分析。
主要结果
1. 城市系统的边缘化:
- 68.7%流动儿童喜欢上海,但80.2%对老家更亲切;仅7.2%会说上海话,44.2%有上海朋友。本地儿童中24%对流动儿童显排斥,教师群体亦存在隐性歧视(如17.9%不欢迎流动儿童入班)。数据表明城市政策与社会心理尚未做好接纳准备。
学校系统的资源分化:
家庭系统的矛盾性:
自我认知的独特性:
结论与价值
研究揭示流动儿童的适应困难本质是环境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其自我发展差异源于:(1) 城市排斥性政策与社会认知;(2) 学校资源分配不公与教师偏见;(3) 家庭代际压力与文化冲突。科学价值在于提出“二元互动”分析框架,突破传统移民研究的单向适应视角;应用价值体现为呼吁政策干预需针对三大系统:
- 城市层面:推动反歧视教育,增强社区包容性。
- 学校层面:公立学校需消除标签化,民工子弟学校需提升师资投入。
- 家庭层面:开设家长能力培训(如52.6%家长愿参与辅导小组),缓解代际压力。
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结合定量问卷与二元视角理论,首次对比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差异化适应路径。
2. 发现独特性:揭示流动儿童自我认知的年级波动规律(如五年级“理想感”高峰与六年级“叛逆感”骤升),为发展心理学提供新证据。
3. 政策针对性:提出“资源输入可改善家庭互动”的实证结论(如公立学校家长互动质量更高),为社会工作干预指明方向。
其他价值
研究数据间接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的代际分化问题(如子女文化适应快于父母),为后续研究城乡迁移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