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始研究的学术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详细介绍:
该研究由Min-Nan Maynard Wang、Kun-Chang Wu和Tai-Chu Iris Huang共同完成,他们均来自台湾的高雄师范大学(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该研究于2007年3月19日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期刊上,卷号为29,期号为4,页码范围453-464。
该研究的主要科学领域是科学教育,特别是初中生的生物学概念学习。研究的背景知识包括学生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学习动机(motivation)以及学校地理位置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影响。根据Smith(1991)的观点,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构建了对世界的认知,因此有效的学习需要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理解。Singh等人(2002)指出,学生的能力、态度、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和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可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其科学成就。因此,研究学生个体特征、学校性质等因素如何影响其科学概念学习的效率和熟练度具有重要意义。
Bandura(1977)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的任务表现。Chang(1996)将动机定义为个体启动、维持并导向特定目标的内部过程。国家研究委员会(2000)强调,动机在情感领域中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喜欢科学并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他们的学习成果将更加积极。
该研究旨在探讨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学校地理位置、年级、性别、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观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频率如何影响其生物学概念学习。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台湾全岛10个地区选取了4537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八年级学生2310名,九年级学生2227名,男生2219名,女生2297名。
研究工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问卷,涵盖学校地理位置、年级、性别、自我效能感、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观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频率;第二部分是一个包含22个题目的生物学概念测试,测试内容涉及遗传学、生理学、分类学、进化和生态学等主题。测试分为A、B两个版本,以避免题目过多影响学生的参与意愿。
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以学校地理位置、年级、性别、自我效能感、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观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频率为自变量,以生物学概念测试得分为因变量。
学校地理位置对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地区的学生在生物学概念测试中的得分显著高于东部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台北和高雄等大都市的学生得分高于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南部地区的学生得分也高于东部和离岛地区的学生。
年级对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影响:九年级学生的生物学概念测试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学生。
性别对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影响:男女生在生物学概念测试中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自我效能感对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在生物学概念测试中的得分显著高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
对生物学的兴趣对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影响:喜欢生物学的学生在生物学概念测试中的得分显著高于喜欢物理、化学或地球科学的学生,而后者的得分与喜欢非科学课程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观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频率对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影响:经常观看科学类电视节目的学生在生物学概念测试中的得分显著高于从不观看的学生,偶尔或很少观看的学生得分也高于从不观看的学生。
该研究表明,台湾初中生的生物学概念学习存在城乡差异,九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八年级学生,性别差异不显著。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以及鼓励他们观看科学类电视节目,都有助于促进其生物学概念学习。研究结果为改进生物学教学提供了参考。
研究还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确保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观看科学类电视节目,以提高其生物学概念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