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等离子体传感器:过去、现在与未来综述

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XDOI:10.1016/j.biosx.2022.100175

类型b:学术报告(综述类论文)

作者与机构:
本文由J. Divya、S. Selvendran*(通讯作者)、A. Sivanantha Raja和A. Sivasubramanian合作完成,分别来自印度Vell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电子工程学院和Alagappa Chettiar Government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电子通信工程系。论文于2022年6月10日在线发表于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X》(卷11,编号100175),采用CC BY-NC-ND 4.0开放获取许可。

研究主题:
论文题为《Surface Plasmon Based Plasmonic Sensors: A Review on Thei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系统综述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 SPP)的等离子体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材料、应用及未来挑战。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等离子体传感器的原理与优势

论文首先阐述了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的物理机制,包括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 LSPs)和传播型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的激发条件。当金属-电介质界面受到电磁波激发时,自由电子集体振荡形成表面等离子体波(SPW),其共振状态对周围介质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 RI)高度敏感。与传统光学传感器相比,等离子体传感器具有尺寸小、灵敏度高(可达25000 nm/RIU)、响应快等优势。例如,通过波长或角度 interrogation(探测)技术,可实现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的高精度检测。

支持证据
- 引用Zeng等(2017)的研究,指出SPP共振(SPR)条件下反射光强度显著降低,从而提升检测灵敏度。
- 列举了金(Au)、银(Ag)、铜(Cu)等贵金属的介电常数(如Ag在633 nm波长下的复折射率为0.056253 + 4.2760i),证明其电磁场增强效应。


2. 传感器结构设计进展

作者详细分析了四种主流等离子体传感器结构及其性能:
- 金属-绝缘体-金属(MIM)波导:Rakhshani等(2017)设计的方形谐振腔嵌入银纳米棒阵列,灵敏度达2320 nm/RIU,用于血型检测。
- 环形谐振腔:Butt等(2019)提出的多通道MIM波导耦合方形环腔结构,灵敏度为1948.67 nm/RIU,适用于多分析物同步检测。
- 缺陷型光子晶体(PhC):通过引入线缺陷(如移除硅柱阵列)或点缺陷(如环形腔),实现光局域化,灵敏度达739 nm/RIU(Rahman-Zadeh等,2019)。
- 光纤传感器:如Mishra等(2022)开发的ITO/银光栅光纤SPR传感器,灵敏度高达25000 nm/RIU,检测范围1.33–1.38 RIU。

支持数据
- 表1对比了16种结构的灵敏度(最高4270 nm/RIU)和检测范围(1–1.61 RIU)。
- 图2展示了环形谐振腔(灵敏度1100 nm/RIU)和六边形腔(4270 nm/RIU)的电场分布模拟结果。


3. 材料创新:贵金属与二维纳米材料

论文强调,贵金属(如Ag、Au)和二维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钼MoS₂)的复合可显著提升传感器性能:
- 贵金属:Ag因低吸收损耗(Drude-Lorentz模型计算λ_c=176.14 nm)常用于MIM结构,但易氧化;Au生物相容性更佳(Chandra等,2019)。
- 二维材料:石墨烯(折射率3.0 + 1.1487i)和MoS₂(5.9 + 0.8i)通过高载流子迁移率增强界面电场。例如,Lin等(2016)的Au/MoS₂/Au结构使角度灵敏度提升至182 deg/RIU。

实验验证
- Chen等(2019)在SPR传感器表面沉积MoS₂纳米片,灵敏度提高30.67%(2793.5 nm/RIU)。
- 表3总结了12种材料组合的灵敏度数据,如蓝磷(BlueP)/MoS₂异质结可达432.15 deg/RIU(Anuj等,2018)。


4. 应用领域拓展

等离子体传感器已应用于以下领域:
- 生物传感:如Maurya等(2018)检测细菌(灵敏度109.39 deg/RIU),Rakhshani(2017)实现血型分类。
- 化学检测:Mishra等(2015)的光纤氯气传感器利用ITO/Ag光栅,灵敏度9780 nm/RIU。
- 物理量测量:Topcu等(2019)开发的聚丙烯酰胺/金纳米粒子压力传感器可测160 MPa。

案例
- 图3©展示了Ag纳米棒谐振腔(2080 nm/RIU)用于葡萄糖浓度监测(Rakhshani等,2018)。
- 表4列举了DNA、癌症组织等检测的灵敏度(如DNA传感器194 deg/RIU)。


5. 未来挑战与方向

作者提出三大发展方向:
1. 灵敏度优化:通过二维材料/贵金属杂化结构(如石墨烯-MoS₂-Ag)抑制金属氧化,提升信噪比。
2. 检测范围扩展:采用相位检测技术区分小分子化合物。
3. 微型化:利用纳米加工技术降低成本,推动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应用。


论文价值与意义

本文全面梳理了等离子体传感器的发展脉络,其科学价值在于:
1. 系统性:整合了2015–2022年间137篇文献,涵盖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应用场景的全链条创新。
2. 前瞻性:指出二维材料与SPR的协同效应是未来高灵敏度传感器的关键。
3. 实用性:为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如血型检测的3172 nm/RIU传感器)。

亮点
- 首次对比了六边形腔与方形腔的辐射损耗差异(图1b vs 图1a)。
- 提出“催化型传感器”概念,即通过二维材料保护金属界面并增强电荷转移(Zhou等,2020)。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