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PHA微塑料老化降低N2O汇能力:释放的γ-丁内酯解耦反硝化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10.1021/acs.est.4c07717

《PHA微塑料老化降低N2O汇能力:释放的γ-丁内酯解耦反硝化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研究报告

一、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杭州师范大学工程学院的Yu Zhang、Jing Lu、Xiao-Zheng Zhang、Zheng-Zhe Zhang*和Ren-Cun Jin*团队完成,发表于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5年第59卷,页码1298-1307。研究聚焦生物基可降解塑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微塑料老化对土壤反硝化细菌N2O汇功能的抑制机制。


二、学术背景
科学领域与问题
农业土壤是人为N2O排放的主要来源(占60%以上),而反硝化细菌(如Paracoccus denitrificans)是N2O转化的关键微生物汇。随着生物基塑料(如PHA)的推广(2023年全球产能达92万吨),其微塑料(MPs)在土壤中的累积引发环境风险。尽管PHA被标榜为“可降解”,但在常规环境中降解缓慢,老化过程可能释放有害物质。此前研究多关注微塑料作为碳源对反硝化的促进作用,但老化PHA对N2O汇能力的影响尚未明确。

研究目标
1. 评估PHA微塑料老化对细菌N2O汇能力的抑制效应;
2. 鉴定老化PHA释放的关键抑制成分;
3. 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其作用机制。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实验设计
研究分为土壤微宇宙实验和纯菌培养系统(P. denitrificans),设置0.05%-0.5%(w/w)的原始与老化PHA MPs暴露组,模拟环境相关浓度。

2. PHA MPs制备与表征
- 材料处理:原始PHA MPs(20 μm粒径)通过欧洲标准CEN/TC 444水浸提法分离为可溶性浸出液(PHA leachate)和老化残渣(aged PHA MPs)。
- 表征技术: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验证化学结构;扫描电镜(SEM)观察表面形貌;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分子量稳定性。

3. 关键成分鉴定
- 1H NMR与UPLC-QTOF-MS联用:分析浸出液成分,发现γ-丁内酯(γ-butyrolactone,6.5% w/w)为主要释放物。
- 细胞毒性验证:通过CCK-8法测定γ-丁内酯对P. denitrificans的半抑制浓度(IC50=91.64 ppm)。

4. 代谢机制解析
- 电子传递与能量代谢
- 酶活性检测:测定复合物I/III、硝酸盐还原酶(Nar)、N2O还原酶(Nos)等活性,发现γ-丁内酯使Nos活性下降27%。
- ATP合成分析:ATP水平降低42.09%,ATP/ADP比值下降60.56%,表明氧化磷酸化解耦。
- 跨膜质子梯度:JC-10荧光探针显示膜电位(Δψ)仅降低9.47%,但质子竞争导致ATP合成受阻。
- 转录组学:RNA测序显示nosZ基因表达未显著变化,但复合物I(peta/b/c)和ATP酶(α/β/γ亚基)基因下调。


四、主要结果
1. PHA MPs抑制N2O汇能力
- 0.5%原始PHA MPs使N2O积累量增加7.2倍,N2O还原率下降29.71%(图1e)。
- 老化PHA MPs通过浸出液(非残渣)起主要抑制作用(图2c)。

2. γ-丁内酯的核心作用
- 竞争质子机制:γ-丁内酯在酸性周质中自发水解为γ-羟基丁酸(ΔG°=-61.9 kJ/mol),与ATP酶竞争质子,破坏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的耦合(图5)。
- 能量分配失衡:细胞为维持质子梯度,减少对Nos的电子供给(无能量收益),优先支持Nar(产能途径)。

3. 环境剂量效应
- 低剂量(0.05%-0.1%)γ-丁内酯即显著抑制N2O还原,高剂量(300 ppm)使TN去除效率下降23.1%(图2e)。


五、结论与价值
科学意义
首次揭示PHA老化通过γ-丁内酯释放干扰细菌能量代谢,提出“质子竞争性解耦”新机制,弥补了生物基微塑料环境风险评估的理论空白。

应用价值
- 警示政策制定者:生物基塑料的“绿色标签”需结合老化阶段风险重新评估;
- 指导农业实践:PHA地膜使用需优化配方(如减少γ-丁内酯残留)。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结合代谢组(1H NMR)与转录组解析微生物能量代谢障碍;
2. 发现新颖性:首次报道γ-丁内酯作为PHA老化标志物对反硝化的特异性抑制;
3. 环境相关性:聚焦未降解阶段的微塑料风险,突破传统“降解即安全”认知。

补充发现
- 老化PHA MPs未显著破坏细胞膜完整性(LDH释放无变化),区别于传统微塑料的物理损伤机制(图2f-g)。

(注:全文数据支撑详见原文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包括FTIR光谱、酶活性检测方法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