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首例猫源犬小孢子菌对特比萘芬耐药性的发现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Yun-Hsia Hsiao(亚洲兽医专科转诊中心,台湾)、Charles Chen(同机构)、Hock Siew Han(马来西亚柔佛州)及Rui Kano(日本大学生物资源科学学院)共同完成,成果于2018年4月16日发表于《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DOI: 10.1292/jvms.17-0680)。
学术背景
犬小孢子菌(*Microsporum canis*)是全球猫皮肤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传统治疗依赖唑类(如伊曲康唑)和烯丙胺类(如特比萘芬)抗真菌药物。尽管其他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的耐药性已有报道,但犬小孢子菌对特比萘芬的耐药性此前未被记录。本研究旨在报告首例特比萘芬耐药犬小孢子菌的临床病例,并探讨其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
研究流程与实验方法
1. 病例发现与初步诊断
- 研究对象:一只2岁异国短毛猫,长期表现为躯干脱毛和鳞屑,曾接受1%特比萘芬外用喷雾治疗3个月无效。
- 诊断方法:
- 伍德灯检查:毛发呈现典型苹果绿色荧光。
- 毛发镜检:发现透明孢子(2.5×3.5 μm),符合外发癣菌感染特征。
- 培养与分子鉴定:通过皮肤癣菌测试培养基(DTM)和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结合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99%同源性比对NCBI数据库),确认病原体为犬小孢子菌。
耐药性检测
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估
主要结果
1. 耐药性数据:分离菌株对特比萘芬的MIC >32 μg/mL,远高于耐药阈值,而对伊曲康唑保持高敏感性(MIC 0.023 μg/mL)。
2. 治疗验证:伊曲康唑的临床疗效与体外MIC结果一致,证实耐药性检测的可靠性。
3. 机制推测:作者提出耐药性可能与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基因(如*PDR1*、*MDR2*)过表达或角鲨烯环氧化酶(SQLE)基因突变相关,但需进一步验证。
结论与意义
1. 科学价值:首次证实犬小孢子菌可对特比萘芬产生耐药性,为兽医临床抗真菌治疗敲响警钟。
2. 应用价值:推荐对治疗无效病例进行MIC检测,并优先选择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
3. 耐药机制启示:需深入研究ABC转运蛋白或SQLE基因突变在犬小孢子菌耐药中的作用。
研究亮点
- 创新性:全球首例猫源犬小孢子菌特比萘芬耐药报告。
- 方法学:结合传统培养、分子鉴定(ITS测序)及标准化药敏试验(CLSI改良法)。
- 临床指导性:通过MIC检测指导用药,避免经验性治疗的盲目性。
其他价值
研究得到日本文部科学省(MEXT)资助,凸显国际合作在耐药性监测中的重要性。病例图片与培养结果(图1、2)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直观参考。
未来方向
需扩大样本量以明确耐药菌株的流行率,并通过基因组学解析耐药基因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