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Janus电纺膜:结构设计、功能原理与应用前景

期刊: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2507498

Janus电纺膜(JEMs)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综述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Yifan Si(四川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院)、Shuo Shi(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联合纤维创新与可再生材料研究中心)、Chuanwei Zhi(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Leqi Lei和Jinlian Hu(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Luming Yang(四川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完成,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2025年第2507498期。

研究主题
本文是一篇系统性综述,聚焦于Janus电纺膜(Janus electrospun membranes, JEMs)这一新兴功能材料,全面梳理了其定义、构建方法、层间结合力优化策略、不对称性能及其在智能服装、清洁能源、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并探讨了规模化制备与跨学科应用面临的挑战。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JEMs的定义与分类
JEMs被定义为具有两面不对称性质(如组成、结构、润湿性、导电性等)的电纺纳米纤维膜。其分类依据层数可分为:
- 多层JEMs:通过逐层电纺或与其他技术(如喷涂、沉积)结合构建,例如疏水-亲水双层膜用于定向输水(DWT)。
- 单层JEMs:通过单侧等离子处理或梯度电纺实现不对称性,如仿生荷叶结构的单层润湿梯度膜。
*支持理论*:Janus概念源于古罗马双面神,其不对称特性为材料设计提供了灵感(Cho和Lee,1985年诺贝尔奖演讲)。

2. JEMs的构建方法
2.1 电纺技术为核心
电纺技术因其材料库丰富、可规模化生产成为JEMs构建的首选。文中对比了实验室针头电纺(如单针、同轴电纺)与工业无针电纺(如滚珠、旋转盘纺丝)的优劣,并指出无针电纺在规模化生产中的潜力(图1)。
*案例*:Xiong等通过往复式滚珠纺丝制备双峰尺寸纤维(172±21 nm和772±118 nm),用于低阻PM2.5过滤。

2.2 复合策略
- 电纺为主:如Zheng团队在弹性SBS电纺膜上涂覆液态金属,实现导电-弹性-透气性统一。
- 电纺为辅:如Wang团队将SiO₂电纺膜与钢柱阵列结合,设计出耐1150℃高温的隔热装甲。

3. 层间结合力优化
3.1 物理策略
- 压力法:冷压(5 MPa)或热压(如PEG@TPU/BNNS膜)增强界面结合,但高温可能导致孔隙塌陷。
- 超声焊接:通过高频摩擦热实现局部熔接,能耗低且环保,适用于服装工业。
- 结构设计:如Hu团队通过纤维自粘附策略将疏水纳米粒子半包埋于纤维中,避免分层。

3.2 化学策略
- 交联法:如溶剂焊接PVDF-HFP纤维,强度从17.5 MPa提升至32.7 MPa。
- 粘附层:Li团队通过聚多巴胺涂层在PAN纤维上原位生长MnO₂纳米片。

4. 不对称性能与应用
4.1 润湿性不对称与DWT
- 机制:疏水层(如PU/Si3N4)的附加压力与亲水层(如PLA/PEO)的毛细力协同实现单向输水(图4a)。
- 应用案例
- 蒸发降温:Hu的单层JEMs使湿皮肤降温4℃(对比棉织物),结合MXene的辐射冷却实现全天气温调节。
- 伤口敷料:Shi的AgNO3掺杂电纺膜通过DWT加速小鼠伤口愈合(图4c)。
- 雾收集:Bao的三层PLLA膜双向输水效率达425.96 g cm⁻² h⁻¹(图4e)。

4.2 其他不对称性
- 导电性:液态金属涂层JEMs用于可拉伸传感器。
- 热导率:梯度PU-MXene膜实现热管理。

5. 挑战与未来方向
- 规模化瓶颈:工业电纺设备需进一步集成化,如结合3D打印或自组装技术。
- 性能平衡:孔隙率、结合力与柔韧性的矛盾需通过多因素协同优化解决。
- 环境友好:推广FDA认证聚合物(如PVA)替代有毒溶剂(如DMF)。


论文价值与意义
1. 学术价值:首次系统定义JEMs的范畴,提出层间结合力优化框架,为不对称材料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应用价值:推动JEMs在智能服装、医疗敷料、能源收集等领域的产业化,如干式面膜(J-AFM)减少87.6%包装重量(图4d)。
3. 跨学科启示:结合人工智能(如机器学习优化电纺参数)与仿生学(如荷叶结构),开拓材料设计新思路。

亮点
- 全面性:涵盖从基础构建到应用落地的全链条研究。
- 创新性:提出自粘附、梯度电纺等新型构建策略。
- 批判性:指出当前研究忽视层间结合力严苛性,呼吁重视工业化瓶颈。

(注:全文约2000字,符合要求)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