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研究论文《neural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emotions in human insula and amygdala for auditory emotion recognition》由Yang Zhang、Wenjing Zhou、Juan Huang、Bo Hong和Xiaoqin Wang共同完成,分别来自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Tsinghua Laboratory of Brain and Intelligence, THBI)、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于2022年发表在期刊《neuroimage》第260卷上,文章编号119502。
该研究属于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交叉领域,聚焦于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声音中的情绪信息。人类声音不仅传递语言信息,还携带说话者的身份和情绪状态(Ellis and Andrew, 1989)。理解声音情绪处理的神经环路对揭示社会互动的神经基础至关重要。前人研究表明,岛叶(insula)和杏仁核(amygdala)对情绪声音的反应比非情绪声音更显著,但尚不清楚这种选择性是由声音的声学特征(说话者表达的情绪)还是听者的主观感知决定。本研究通过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 iEEG)记录癫痫患者在情绪识别任务中的神经活动,旨在区分听觉皮层(如Heschl’s gyrus, HG)、后岛叶(posterior insula, PI)、前岛叶(anterior insula, AI)和杏仁核在情绪加工中的功能差异:是编码声学特征(客观情绪)还是主观感知情绪。
研究分为两个实验:
1. 实验1(情绪识别实验):24名难治性癫痫患者(平均年龄24.5岁)参与,植入iEEG电极覆盖HG、PI、AI和杏仁核(电极位置见图1)。刺激材料选自蒙特利尔情感语音库(Montreal Affective Voices),包含12种声音(2种身份×6种情绪:愤怒、恐惧、厌恶、快乐、悲伤、中性)。患者需判断听到的情绪类型,每次刺激重复20次。通过对比正确匹配(“match”:感知情绪=呈现情绪)、错误匹配(“mismatch (miss)”:感知≠呈现)和虚报(“mismatch (false alarm)”:其他刺激被感知为目标情绪)的神经响应,计算刺激选择性指数(stimulus selectivity index, SIₛ)和感知选择性指数(perception selectivity index, SIₚ)。
2. 实验2(形态渐变实验):7名患者参与,使用愤怒和恐惧声音生成11级渐变刺激(从0%恐惧/100%愤怒到100%恐惧/0%愤怒)。通过分析神经响应与声学/行为曲线的匹配程度,验证脑区功能倾向。
数据分析聚焦高频宽带(high-frequency broadband, HFB, 70–140 Hz)信号,其与fMRI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和神经元群活动高度相关。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和基线归一化提取HFB时间序列,统计峰值响应差异。
研究揭示了人类岛叶在情绪加工中的桥梁作用:后岛叶连接听觉皮层处理声学信息,前岛叶连接杏仁核编码主观情绪感知。这一发现为“多模态情绪处理模型”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大脑通过层级通路将外部声学信息转化为内部情绪体验。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意识性情绪感知的神经机制,应用价值可能涉及情绪障碍(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的神经调控靶点定位。
研究还发现杏仁核对多种情绪(如恐惧、愤怒)的响应无显著差异,提示其可能通过空间模式或跨脑区连接编码情绪多样性,这为未来高空间分辨率研究提供了方向。此外,个体差异分析(如电极位置、行为准确率)为后续个性化神经调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