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城市污水系统中硫化物和甲烷控制的氮化合物应用研究

期刊:water researchDOI:10.1016/j.watres.2025.123314

城市下水道系统中硫化物和甲烷控制的氮化合物应用:关键综述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文由Yan Chen、Jiangping Wu、Jiawei Zhao、Huizi Yang、Hamed Attaran Dovom、Muttucumaru Sivakumar和Guangming Jiang*(通讯作者)合作完成,作者团队来自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土木、采矿、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论文于2025年2月17日在线发表于《Water Research》期刊第277卷,文章编号123314,遵循CC BY 4.0开放获取许可。

研究背景与主题
本文是一篇系统性综述,聚焦于氮化合物在城市下水道系统中控制硫化氢(H₂S)和甲烷(CH₄)排放的策略、机制及有效性。硫化氢和甲烷是下水道系统中的主要有害气体,前者导致管道腐蚀和恶臭问题,后者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传统化学药剂(如铁盐、镁盐)虽有效但存在成本高或环境风险,而氮化合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游离亚硝酸(FNA)、游离氨(FA)及有机硅季铵盐(QSA))因其高效、安全和经济性成为新兴解决方案。本文旨在填补该领域综述空白,整合近年分子微生物学进展,为优化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氮化合物的类型与作用机制

    • 硝酸盐(NO₃⁻)和亚硝酸盐(NO₂⁻):通过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抑制硫酸盐还原菌(SRB)和产甲烷菌(MA)的代谢活性。同时,它们促进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硫氧化菌(NRSOB)和甲烷氧化菌(MOB)的生长,将H₂S氧化为硫酸盐(SO₄²⁻),CH₄氧化为CO₂。例如,30 mg N/L硝酸盐可使H₂S去除率达66–100%,CH₄抑制率高达100%(Jiang et al., 2013b)。
    • 游离亚硝酸(FNA)和游离氨(FA):具有强效杀菌和抑制特性。FNA通过破坏细胞膜、降低细胞内pH、阻断ATP合成等途径抑制SRB和MA(Gao et al., 2019)。0.26 mg N/L FNA间歇投加可减少80%以上H₂S(Jiang et al., 2011a)。FA则通过渗透细胞、干扰离子平衡和酶活性实现抑制,154 mg N/L FA冲击投加可使CH₄排放降低100%(Zuo et al., 2020)。
    • 有机硅季铵盐(QSA):通过电荷中和破坏微生物细胞膜,75 mg N/L间歇投加对甲烷生成的抑制率达44–85%(Dai et al., 2024)。
  2. 投加策略的分类与效果

    • 连续投加:包括恒定浓度(CCD)、昼夜变化(DPD)和动态响应(DRD)模式。例如,动态响应策略结合实时监测,可优化化学药剂用量,降低30%成本(Despot et al., 2021)。
    • 间歇投加(IMD)与冲击投加(SKD):适用于FNA和FA,通过短时高浓度暴露实现长效抑制。例如,0.26 mg N/L FNA每12小时投加一次,H₂S控制效率>80%,且药剂用量减少50%(Jiang et al., 2011a)。
  3. 微生物群落响应
    氮化合物显著改变下水道生物膜微生物组成。硝酸盐投加使SRB和MA丰度分别降低8.8%和30%,而NRSOB和MOB增加2.2%和0.8%(Chen et al., 2024)。FNA冲击投加(0.81 mg N/L)可使SRB减少31.5%,但对MA影响较小(Guo et al., 2023)。

  4. 附加效益与潜在风险

    • 混凝土腐蚀控制:亚硝酸盐喷雾可减少腐蚀损失40–90%,延长管道寿命1.6–10倍(Li et al., 2022)。
    • N₂O排放:硝酸盐连续投加可能导致N₂O(温室气体)累积,浓度达5.21 mg N/L(Guo et al., 2023),需权衡环境风险。
    • 下游污水处理厂影响:间歇投加策略可避免氮负荷过度增加,FA投加后NH₄⁺浓度经稀释接近基线水平(Liu et al., 2019)。

创新与可持续性
- 尿液资源化:利用尿液生成FNA和FA,实现“闭环控制”,成本仅为合成化学药剂的1/10(Zheng et al., 2017)。
- 组合策略:FNA与H₂O₂或Fe³⁺联用可提升效率并减少26%药剂用量(Guo et al., 2023)。

论文价值与意义
本文首次系统整合氮化合物在下水道控制中的多维度研究,提出基于微生物机制的精准投加框架,为城市污水管理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其科学价值在于揭示氮化合物与微生物群落的互作机制,应用价值则体现在优化工程实践、降低碳排放及推动资源循环(如尿液利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投加系统开发、D-氨基酸(D-AAs)等新型抑制剂的探索,以及多组学技术深化机制解析。

亮点总结
1. 全面比较五种氮化合物的控制效率及微生物响应,填补领域空白。
2. 提出“间歇-冲击”投加策略,兼顾效果与经济性。
3. 创新性引入尿液资源化和组合化学药剂应用,推动绿色技术发展。
4. 明确N₂O排放等潜在风险,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