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下水道系统中硫化物和甲烷控制的氮化合物应用:关键综述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文由Yan Chen、Jiangping Wu、Jiawei Zhao、Huizi Yang、Hamed Attaran Dovom、Muttucumaru Sivakumar和Guangming Jiang*(通讯作者)合作完成,作者团队来自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的土木、采矿、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论文于2025年2月17日在线发表于《Water Research》期刊第277卷,文章编号123314,遵循CC BY 4.0开放获取许可。
研究背景与主题
本文是一篇系统性综述,聚焦于氮化合物在城市下水道系统中控制硫化氢(H₂S)和甲烷(CH₄)排放的策略、机制及有效性。硫化氢和甲烷是下水道系统中的主要有害气体,前者导致管道腐蚀和恶臭问题,后者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加剧气候变化。传统化学药剂(如铁盐、镁盐)虽有效但存在成本高或环境风险,而氮化合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游离亚硝酸(FNA)、游离氨(FA)及有机硅季铵盐(QSA))因其高效、安全和经济性成为新兴解决方案。本文旨在填补该领域综述空白,整合近年分子微生物学进展,为优化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观点与论据
氮化合物的类型与作用机制
投加策略的分类与效果
微生物群落响应
氮化合物显著改变下水道生物膜微生物组成。硝酸盐投加使SRB和MA丰度分别降低8.8%和30%,而NRSOB和MOB增加2.2%和0.8%(Chen et al., 2024)。FNA冲击投加(0.81 mg N/L)可使SRB减少31.5%,但对MA影响较小(Guo et al., 2023)。
附加效益与潜在风险
创新与可持续性
- 尿液资源化:利用尿液生成FNA和FA,实现“闭环控制”,成本仅为合成化学药剂的1/10(Zheng et al., 2017)。
- 组合策略:FNA与H₂O₂或Fe³⁺联用可提升效率并减少26%药剂用量(Guo et al., 2023)。
论文价值与意义
本文首次系统整合氮化合物在下水道控制中的多维度研究,提出基于微生物机制的精准投加框架,为城市污水管理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其科学价值在于揭示氮化合物与微生物群落的互作机制,应用价值则体现在优化工程实践、降低碳排放及推动资源循环(如尿液利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投加系统开发、D-氨基酸(D-AAs)等新型抑制剂的探索,以及多组学技术深化机制解析。
亮点总结
1. 全面比较五种氮化合物的控制效率及微生物响应,填补领域空白。
2. 提出“间歇-冲击”投加策略,兼顾效果与经济性。
3. 创新性引入尿液资源化和组合化学药剂应用,推动绿色技术发展。
4. 明确N₂O排放等潜在风险,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