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中介作用

期刊:《中国特殊教育》

本研究由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心理教研室的孔艳贽、王英春和后玉良合作完成,发表于《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第3期(总第177期)。研究聚焦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探讨了人际交往能力(interpersonal competence)和体育锻炼(physical exercise)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学校归属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的中介作用。

学术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但其城市适应状况普遍较差,表现为心理适应(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会文化适应(sociocultural adaptation)的双重困境。已有研究指出,流动儿童常面临歧视、社会认同冲突、家庭环境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孤独感、自卑感等心理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外部环境因素(如户籍制度、教育安置方式),对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如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探讨。本研究基于城市适应的“过程论”(process theory),将适应分为四个阶段:兴奋与好奇(excitement and curiosity)、震惊与抗拒(shock and resistance)、探索与顺应(exploration and adaptation)、整合与融入(integration and assimilation),旨在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干预路径。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北京市三所打工子弟学校的301名流动儿童(小学高年级165人,初中136人;男生168人,女生133人),年龄9-18岁(平均12.32岁)。样本排除小学低年级儿童,因其问卷填答能力有限。

  2. 研究工具

    • 人际交往能力问卷:采用Buhrmester等人(1988)编制、王英春修订的35题量表,包含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和冲突解决5个维度(Cronbach’s α=0.88)。
    • 身体锻炼等级量表:采用梁德清(1994)修订的量表,通过强度、时间、频率计算锻炼量(重测信度0.82)。
    • 学校归属感问卷:采用徐坤英(2008)编制的24题量表,涵盖学校环境、教师行为等5个维度(α=0.88)。
    • 城市适应问卷:采用刘杨(2008)编制的48题量表,包含四个适应阶段维度(α=0.89)。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统一施测,使用SPSS 19.0和AMOS 17.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t检验比较性别和年级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变量间关系,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中介效应,模型拟合指标良好(如χ²/df=2.70,RMSEA=0.05)。

主要结果

  1. 人口学差异

    • 女生城市适应优于男生(t=2.87, p<0.01),尤其在震惊与抗拒阶段得分更低。
    • 初中生在兴奋与好奇(t=-3.79, p<0.001)、震惊与抗拒(t=-10.39, p<0.001)和探索与顺应(t=-2.41, p<0.05)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
  2. 变量间相关性

    • 人际交往能力与城市适应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r=0.27~0.67),与探索与顺应相关最强(r=0.67)。
    • 体育锻炼与震惊与抗拒负相关(r=-0.24),与探索与顺应正相关(r=0.12)。
    • 学校归属感与城市适应显著相关,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占比29%~63%)。
  3. 中介效应分析

    • 兴奋与好奇:学校归属感部分中介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间接效应占比29%)。
    • 震惊与抗拒:人际交往能力(总效应0.37)和体育锻炼(总效应-0.32)均通过学校归属感部分中介。
    • 探索与顺应:学校归属感完全中介体育锻炼的影响,部分中介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间接效应占比44%)。

结论与价值

  1. 理论意义:首次整合人际交往能力与体育锻炼双重视角,验证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机制,为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过程论”提供实证支持。
  2. 实践价值
    • 建议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冲突解决与自我袒露技能。
    • 倡导打工子弟学校加强体育课程设计,通过集体运动增强归属感。
  3. 政策启示:为“阳光体育”政策在流动儿童群体中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强调体育活动对心理适应的保护作用。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突破传统环境决定论,揭示个体能动性因素(如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促进作用。
  2. 方法严谨性:采用多维度量表与SEM分析,中介效应检验完整。
  3. 现实针对性:聚焦流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为教育干预提供可操作路径。

其他发现

研究指出流动儿童体育参与度普遍较低,需关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支持(袁建伟,2010)。未来研究可纵向追踪适应阶段动态变化,或结合质性访谈深化机制解释。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