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由韩国Konyang大学医院的Byungju Min、Sung-Ro Yun、Se-Hee Yoon、Jong-Dai Kim、Wan Jin Hwang、Won Min Hwang和Yohan Park团队完成,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2023年第13卷。论文题为《Comparison of the association intensity of creatinine and cystatin C with hyperphosphatemia and hyperparathyroidis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聚焦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功能评估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比较。
学术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的肾功能评估主要依赖基于肌酐(creatinine, Cr)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cr),但血清肌酐受年龄、肌肉量等因素干扰。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作为替代标志物,受非肾功能因素影响较小,但其在CKD进展相关并发症(如高磷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预测价值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比较eGFRcr、eGFRcysC及两者联合方程(eGFRcr-cysC)与上述并发症的关联强度,尤其关注eGFRcr与eGFRcysC差异显著的患者群体。
研究设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与分组
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就诊的639例CKD 3-4期患者(按KDIGO指南分级)。排除标准包括使用磷结合剂或甲状旁腺激素(PTH)调节药物、癌症病史及eGFRcr与eGFRcysC差异>15 mL/min/1.73 m²者。以两组eGFR差异的中位数(6.353 mL/min/1.73 m²)为界,分为低差异组(n=320)和高差异组(n=319)。
数据采集与处理
基线数据: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钙、血磷、PTH及尿蛋白/肌酐比(PCR)。
eGFR计算:采用2021年CKD-EPI方程计算eGFRcr、eGFRcysC及eGFRcr-cysC。具体公式如下:
- eGFRcr = 142 × min(Scr/κ, 1)^a × max(Scr/κ, 1)^−1.200 × 0.9938^年龄 × (1.012 if 女性)
- eGFRcysC = 133 × min(Scys/0.8, 1)^−0.499 × max(Scys/0.8, 1)^−1.328 × 0.996^年龄 × (0.932 if 女性)
- eGFRcr-cysC = 135 × min(Scr/κ, 1)^b × max(Scr/κ, 1)^−0.544 × min(Scys/0.8, 1)^−0.323 × max(Scys/0.8, 1)^−0.778 × 0.9961^年龄 × (0.963 if 女性) (κ为性别系数,a/b为性别特定指数)
结局指标:高磷血症定义为血磷>4.6 mg/dL,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定义为PTH>65 pg/mL。
统计分析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分析基线差异。
- 逻辑回归:识别高差异组(|eGFRcr-eGFRcysC|≥6.353)的独立影响因素。
- ROC曲线分析:比较三种eGFR方程预测并发症的效能(AUROC值)。
主要结果
- 基线特征:高差异组中年龄>70岁(67.7% vs 53.8%, p<0.001)和CKD 3期(73.7% vs 48.8%, p<0.001)比例更高,eGFRcr显著高于低差异组(37.22±9.74 vs 31.90±11.82 mL/min/1.73 m²),而eGFRcysC更低(27.72±10.37 vs 29.73±12.20)。
- 影响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显示,年龄>70岁(OR=2.048, p<0.001)和CKD 3期(OR=3.191, p<0.001)是高差异的独立预测因子。
- 预测效能:
- 高磷血症:在总体队列中,eGFRcysC和eGFRcr-cysC的AUROC(0.682⁄0.683)略优于eGFRcr(0.663);高差异组中优势更显著(0.655⁄0.644 vs 0.615)。
- 高PTH伴高磷血症:高差异组中eGFRcysC和eGFRcr-cysC的AUROC(0.677⁄0.675)高于eGFRcr(0.658)。
- CKD 3期亚组:eGFRcr-cysC的AUROC(0.719)显著优于eGFRcr(0.676)。
结论与意义
- 临床价值:对于年龄>70岁或CKD 3期患者,联合CysC评估肾功能可更准确预测高磷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避免单一肌酐指标的局限性。
- 机制解释:老年或早期CKD患者肌肉量减少导致肌酐生成降低,而CysC不受此影响,故eGFRcysC更能反映真实肾功能。
- 创新点:首次证实eGFRcr-cysC在CKD并发症预测中的优越性,尤其针对eGFR差异显著的高危人群。
研究亮点
- 人群特异性:聚焦eGFRcr与eGFRcysC差异显著的患者,为临床个体化评估提供依据。
- 方法学严谨性:采用最新CKD-EPI方程,并排除药物干扰因素。
- 临床转化意义:建议对高龄或CKD 3期患者常规检测CysC,以优化肾功能监测和并发症管理。
局限性
研究为横断面设计,未追踪长期预后;未纳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等更早期生物标志物。未来需前瞻性研究验证eGFRcr-cysC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