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全球进展(截至2023年)——最新综述报告
本文由Samantha L. Ginn(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医学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单元)、Mawj Mandwie、Ian E. Alexander、Michael Edelstein(以色列巴伊兰大学Azrieli医学院)及Mohammad R. Abedi(瑞典Unilabs实验室诊断服务部)合作完成,发表于Journal of Gene Medicine 2024年7月刊(DOI: 10.1002/jgm.3721)。文章基于全球46个国家的3,900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地理分布、疾病靶点、载体类型及基因转移策略的演变趋势,并探讨了基因组编辑技术等新兴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截至2023年3月,全球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数量达3,900项,覆盖46个国家。数据显示:
- 地域分布:美国主导(52.7%,2,054项),中国增速显著(从2017年的84项增至651项,占比16.7%),欧洲以英国(6.3%)、德国(2.9%)为主。
- 年度趋势:2020年达到峰值(246项新增试验),亚洲占比从2017年的6.5%升至19.9%,中国贡献主要增量(占亚洲试验的84%)。
- 多国协作:跨国试验数量翻倍(从130项增至301项),反映罕见病治疗对多样化患者群体的需求。
支持数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整合20个注册库,结合文献、会议资料及企业提供的一手数据,确保覆盖全面性。
癌症(68.3%)和单基因遗传病(13.1%)仍是主要适应症,但技术路径显著分化:
- 癌症: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爆发式增长,中国主导相关临床试验。例如,抗CD19 CAR-T疗法(如Kymriah®)已获批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首个实体瘤自体T细胞疗法Amtagvi(lifileucel)于2023年获FDA批准用于黑色素瘤。
- 单基因病: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AAV9载体药物Zolgensma®(2019年获批)使婴儿患者达到运动里程碑,但高剂量导致的肝毒性(如急性肝衰竭)引发安全性优化需求。
- 血友病:AAV载体(如Hemgenix®)和CRISPR编辑(如NTLA-2001)分别通过基因补充和敲除实现持久疗效,后者单次给药可降低血清转甲状腺素蛋白(TTR)达96%。
技术对比:病毒载体(占89%)仍是主流,但非病毒载体(如脂质纳米颗粒LNP)在CRISPR递送中崭露头角(如Intellia公司NTLA-2001试验)。
案例:Deverman团队开发的AAV-PHP.B在小鼠CNS转导效率提高40倍,但非人灵长类中效果依赖Ly6A受体表达,凸显模型局限性。
CRISPR-Cas9从概念到临床的快速推进:
- 首例应用:2016年中国临床试验(NCT02793856)编辑T细胞治疗肺癌,安全性获*Nature Medicine*验证。
- 里程碑试验:
- β-地中海贫血/镰刀细胞病:CRISPR Therapeutics的exagamglogene autotemcel(Casgevy™)编辑BCL11A增强子,使患者实现输血独立性(2023年获FDA批准)。
- 体内编辑:2020年AAV-CRISPR治疗莱伯先天性黑蒙(NCT03872479)首次实现眼内注射。
局限性:化疗预处理毒性(如造血干细胞移植需清髓)和长期Cas9表达的DNA损伤风险(如p53激活)仍需解决。
亮点:
- 首次系统量化中国在CAR-T领域的贡献(占全球试验的35%)。
- 提出“多国协作+真实世界数据”模式以加速罕见病疗法开发。
- 批判性探讨高剂量AAV疗法的风险收益平衡,推动行业规范制定。
(注:全文基于原文数据,专业术语如“AAV(adeno-associated virus)”“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首次出现时标注英文,后续使用中文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