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铜死亡相关基因鉴定及免疫浸润分析

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DOI:10.3389/fimmu.2023.1157196

学术研究报告:铜死亡相关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鉴定及免疫浸润分析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滨州医学院药学院的Wuquan Li、Xiaoran Guan、Yong Wang、Yuyong Wu、Min Yu及Yeying Sun(通讯作者),以及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Yan Lv共同完成,成果于2023年5月29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DOI: 10.3389/fimmu.2023.1157196)。


学术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以自身抗原耐受丧失、自身抗体产生和异常免疫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等多器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环境因素及病毒感染均可能参与。现有治疗手段(如抗炎药、免疫调节剂)常伴随副作用,因此探索SLE的分子机制对开发新疗法至关重要。

铜死亡(Cuproptosis)是2022年新发现的铜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通过铜离子与三羧酸循环(TCA)中脂酰化蛋白结合,引发蛋白毒性应激导致细胞死亡。此前研究提示铜稳态与免疫浸润相关,但其在SLE中的作用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揭示铜死亡相关基因(Cuproptosis-Related Genes, CRGs)在SLE中的表达模式、免疫特征及分子机制,并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数据集:从GEO数据库获取GSE61635(80例SLE/30例对照)、GSE50772(61例SLE/20例对照)作为训练集(GSEM),GSE72326(157例SLE/20例对照)作为验证集。
    • CRGs筛选:基于文献鉴定17个CRGs(如NFE2L2、NLRP3、ATP7B等),通过“sva”包去除批次效应。
  2. 差异表达与免疫浸润分析

    • CRGs表达谱:SLE患者中NFE2L2、NLRP3等基因显著上调,而LIAS、DLAT等下调(图2a-b)。
    • 免疫细胞浸润:CIBERSORT算法显示SLE患者中性粒细胞、浆细胞等比例异常(图2d-e),且与CRGs表达显著相关(如CD8+ T细胞与铜死亡负相关,图2f)。
  3. 分子分型与功能富集

    • 共识聚类:基于CRGs表达将141例SLE分为两个亚型(Cluster 1/2),Cluster 1高表达FDX1、PDHB等代谢相关基因,Cluster 2高表达LIPT1、MTF1等(图3g)。
    • 功能分析:Cluster 1富集于氨基酸代谢通路,Cluster 2与炎症反应、TGF-β信号通路相关(图S4-S5)。
  4. 关键模块筛选(WGCNA)

    • 共表达网络:软阈值设为7(R²=0.9),鉴定9个模块,其中蓝色模块(含263个基因)与SLE最相关(图4e)。
  5. 机器学习模型构建

    • 模型比较: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广义线性模型(GLM)和XGBoost中,SVM表现最优(AUC=0.998,图5d)。
    • 核心标志物:筛选出IFIT3、PLSCR1、CCR1、IL1RN、ETV7五个基因构建预测模型,验证集AUC达0.943(图6d)。
  6. ceRNA网络与药物预测

    • 调控网络:构建包含5个mRNA、61个miRNA和100个lncRNA的ceRNA网络(图7),如lncRNA SNHG14通过miR-515-5p/miR-185-3p调控IL1RN。
    • 潜在药物:CTD数据库预测苯并芘(Benzo(a)pyrene)、视黄酸(Tretinoin)等可靶向核心标志物(图8a),分子对接验证结合活性(图8b-e)。

主要结果与逻辑链条

  • CRGs与免疫微环境:SLE中CRGs的异常表达驱动免疫细胞浸润失衡(如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铜死亡可能通过代谢重编程影响免疫应答。
  • 分子分型:Cluster 1/2的差异揭示了SLE的异质性,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预测模型:SVM模型的高精度(AUC>0.94)表明其临床诊断潜力。
  • 机制与治疗靶点:ceRNA网络阐明了非编码RNA的调控作用,而药物预测为SLE治疗提供新思路(如视黄酸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炎症)。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首次揭示CRGs在SLE中的表达特征及免疫调控机制,拓展了铜死亡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范畴。
  2. 应用价值
    • 基于5基因的SVM模型可作为SLE诊断工具。
    • 靶向CRGs的药物(如视黄酸)或成为治疗新策略。
  3. 观点创新:提出铜死亡通过代谢-免疫交叉对话参与SLE发病的假说。

研究亮点

  1. 多组学整合:结合转录组、免疫浸润及机器学习,系统性解析SLE的分子特征。
  2. 方法创新:首次将WGCNA与SVM模型联合应用于SLE分型诊断。
  3. 转化意义:ceRNA网络和药物预测为SLE的精准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局限性:需进一步实验验证CRGs的功能机制及药物疗效。

(字数:约2000字)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