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的无创血压连续测量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叶青(第一作者)、章祎枫、沙金亮,南昌大学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中心方桦,以及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人工智能重点研究室余瑛(通信作者)共同完成,发表于《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24年第24卷第5期(DOI: 10.12404/j.issn.1671-1815.2304009)。
学术背景
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庞大,且年轻化趋势显著。传统血压测量方法(如柯氏音听诊法、示波法)存在有创、间断性监测等局限,无法满足长期连续血压监测的需求。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hoto Plethysmography, PPG)作为一种无创、便携的光学检测技术,通过分析组织微血管血容量变化反映血压动态,近年来成为可穿戴设备中血压监测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系统综述基于PPG的无创血压连续测量技术进展,涵盖理论原理、方法流程、挑战与未来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主要内容与框架
传统血压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直接测量(如动脉插管)虽为金标准,但侵入性高,仅适用于重症监护;间接测量(如柯氏音法、示波法)依赖袖带加压,无法连续监测且易受人为误差影响。容积补偿法、张力测定法等虽各有优势,但均存在校准繁琐、舒适性差等问题。PPG技术的优势在于无需袖带,可实现动态血压跟踪,尤其适合长期健康监测。
PPG技术原理与信号组成
PPG基于朗伯-比尔定律,通过发光二极管照射皮肤,光电探测器接收反射/透射光信号。其交流(AC)成分反映心脏搏动,直流(DC)成分受呼吸、交感神经活动等影响。信号特征(如波形幅度、周期)与血压变化密切相关,但易受运动伪影、设备噪声干扰,需通过滤波(如巴特沃斯滤波器、小波分解)、周期划分(峰值检测算法)和归一化预处理提升信噪比。
血压预测方法的三类主流技术
挑战与未来方向
研究价值与亮点
- 科学价值:系统梳理了PPG血压测量的技术路径,对比了传统物理模型、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优劣,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 应用前景:推动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尤其适用于家庭健康管理、术中监测等场景。
- 创新点:
1. 提出PPG二阶导数特征(Liu等)将血压预测精度提升40%;
2. 融合多模态数据(如ECG波形)的混合模型(Ma等)突破单一信号局限;
3. 针对运动伪影的实时滤波算法(孙斌等)增强动态监测鲁棒性。
总结
本文全面解析了PPG技术在无创血压监测中的研究进展,从理论到实践揭示了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未来需进一步解决个体化校准、跨设备兼容性等问题,以推动其临床转化与应用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