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a:原创性研究学术报告
本研究由Jun Duan(第一作者,通讯作者,邮箱:duanjun412589@163.com)领衔,联合中国七家ICU中心的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包括Xiaoyi Liu、Weiwei Shu、Shijing Tian等。研究团队主要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论文于2025年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期刊(DOI: 10.1007/s00134-025-07902-4),标题为《Low versus High 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in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科学领域:本研究聚焦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患者的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治疗策略优化,属于重症医学与呼吸治疗交叉领域。
研究动机:尽管NIV广泛应用于低氧性呼吸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但其失败率高达61%,且失败与死亡率显著相关。既往研究提示,高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可能通过改善氧合和减少肺损伤降低NIV失败率,但缺乏针对经口鼻面罩或鼻罩实施高PEE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
研究目标:比较低PEEP(5 cmH₂O)与高PEEP(10–15 cmH₂O)在NIV治疗中的效果,主要终点为NIV失败率(定义为气管插管、死亡或治疗撤除)。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中国7家ICU开展,采用开放标签、1:1随机分组设计。
研究对象:
- 纳入标准:年龄16–85岁、PaO₂/FiO₂ ≤ 300 mmHg、预计NIV时长>12小时、意识清醒(GCS ≥ 13或Kelly评分≤3)。
- 排除标准:NIV使用>24小时、心源性肺水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NIV禁忌症(如解剖畸形)等。
- 样本量:基于44%的预期失败率,计算需380例患者(每组190例)。
干预措施:
- 低PEEP组:PEEP固定为5 cmH₂O,吸气相气道正压(IPAP)滴定至10–20 cmH₂O。
- 高PEEP组:PEEP为10–15 cmH₂O,IPAP为15–20 cmH₂O。
- 通气接口:由医师选择口鼻面罩(80%)或鼻罩(20%)。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主要结局:NIV失败率,由两名独立专家盲法复核。
- 次要结局:28天死亡率、氧合指数(PaO₂/FiO₂)、潮气量(Tidal Volume, VT)、不良事件(如压力性溃疡、气胸)。
- 统计方法: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中介分析(mediation analysis)评估PEEP通过PaO₂/FiO₂和VT对结局的间接效应。
科学价值:
- 首次证实经口鼻/鼻罩实施高PEEP(10–15 cmH₂O)可降低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的NIV失败率,主要机制为改善氧合。
- 挑战了传统低PEEP在NIV中的主导地位,为ARDS等重症患者提供了更优策略。
应用价值:
- 临床指南更新:支持在特定人群中个体化调整PEEP。
- 安全性提示:高PEEP未增加不良事件,但需警惕潮气量过高的潜在风险。
局限性:
- 样本量不足以检测次要结局的显著差异。
- 未纳入混合性呼吸衰竭或非中国人群,外推性受限。
其他发现:亚组分析提示高PEEP对肺炎或ARDS患者获益更显著(需进一步验证)。
总结:本研究为低氧性呼吸衰竭的NIV治疗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推动了个体化通气策略的发展,未来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其在更广泛人群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