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是由Veronika Knechtova、Michal Mahdal、Iva Staniczkova Zambo、Jan Skoda和Jakub Neradil*共同撰写的综述文章,发表在期刊《Bone》2025年第199卷上,题为《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作者团队来自捷克共和国马萨里克大学(Masaryk University)的实验生物学系、圣安妮大学医院国际临床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以及骨科和病理学部门。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B)是一种局部侵袭性、溶骨性且极少转移的中等恶性骨肿瘤,好发于20-45岁成年人,占原发性骨肿瘤的5%。其高复发率(27%-82%)和潜在恶性转化风险(1.8%-7%)使其成为临床治疗难点。GCTB由两种主要细胞组成:
1. 肿瘤性单核间质细胞(neoplastic stromal cells):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是肿瘤的恶性成分,携带组蛋白H3.3基因(H3F3A)的特异性突变(如G34W)。
2. 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来源于单核细胞融合,负责骨吸收。
目前的标准辅助治疗药物地诺单抗(denosumab)通过靶向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抑制巨细胞形成,但无法根除间质细胞,停药后复发率高,且可能伴随下颌骨坏死等副作用。因此,亟需针对间质细胞的靶向疗法。
地诺单抗虽能抑制巨细胞活性并诱导骨修复,但无法清除间质细胞,且停药后复发风险增加(参考文献19-23)。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对间质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疗效存在争议(参考文献120-123)。
此类GCTB(GCTB/PDB)多见于中轴骨,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约50%),与ZNF687基因种系突变(如P937R)相关,需差异化治疗(参考文献145-153)。
本文系统综述了GCTB的分子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为开发联合靶向间质细胞和巨细胞的精准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科学价值在于:
1. 揭示发病机制:阐明H3.3突变和RANKL/OPG通路的核心作用。
2. 指导临床实践:提出激酶抑制剂、免疫治疗等新型联合策略,弥补地诺单抗的不足。
3. 推动转化研究:列出的生物标志物(如ALCAM、Siglec-15)可作为预后指标或药物靶点。
(注:文中所有术语首次出现时均标注英文原名,如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组蛋白H3.3(H3F3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