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学生数学概念理解与自信的研究

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DOI:10.1111/jcal.13065

人工智能赋能数学教育:提升学生概念理解与自信心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菲律宾迪利曼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Diliman)国家科学与数学教育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Development)的Allan Mesa Canonigo独立完成,成果发表于2024年8月的*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DOI: 10.1111/jcal.13065)。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科学领域:本研究属于教育技术与数学教育的交叉领域,聚焦人工智能(AI)在STEM教育中的应用。
研究动机:当前教育面临技术融合的转型需求,但AI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潜在风险及伦理问题缺乏系统性实证证据。例如,ChatGPT等工具虽被广泛讨论,但其对学生概念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和自信心(self-efficacy)的影响尚未明确。
研究目标
1. 探究GeoGebra(动态数学软件)和ChatGPT对中学生二次函数概念理解的影响;
2. 评估AI工具对学生课堂参与度(engagement)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作用;
3. 识别AI整合过程中的挑战(如技术故障、教师角色转变)与伦理风险(如算法偏见)。

理论基础
-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强调AI作为学习脚手架(scaffolding)的社会化功能;
-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分析学生对AI工具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和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认知;
- 探究社区框架(Community of Inquiry, CoI):从认知存在(cognitive presence)、社会存在(social presence)维度评估协作学习效果。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
研究设计:采用混合方法(mixed-methods),结合定量测试与质性访谈,分为以下阶段:

  1. 参与者招募与分组

    • 实验组(AI组):30名10年级学生(女17名,男13名),使用GeoGebra和ChatGPT辅助学习;
    • 对照组:32名学生(女18名,男14名),采用传统教学。通过前测成绩匹配确保基线水平一致(p>0.05)。
  2. 干预方案

    • 课程内容:5周二次函数教学,涵盖图像变换、实际应用等;
    • AI工具整合
      • GeoGebra:动态可视化函数图像,支持参数实时调整;
      • ChatGPT:生成解题策略、解释概念,学生通过提示词(prompt)交互优化输出(见图1示例);
    • 教学流程
      • 问题提出:基于真实场景(如抛物线运动)引入数学问题;
      • 协作学习:小组使用AI工具验证猜想,教师作为 facilitator 提供反馈;
      • 全班讨论:整合AI生成结果与传统推导,纠正错误认知。
  3. 数据收集

    • 定量数据
      • 概念理解测试:前测与后测(含开放性问题,如“分析系数对抛物线形状的影响”);
      • 技术接受度调查:Likert量表(1-5分)评估易用性、有用性及信任度;
      • 参与度问卷:测量问题解决信心与课堂互动频率。
    • 质性数据
      • 焦点小组:30名学生分6组讨论AI使用体验;
      • 课堂观察:记录技术故障、社交互动模式等。
  4. 数据分析

    • 定量分析
      • t检验:比较组间后测差异(α=0.05);
      • 效应量(Cohen’s d):评估干预强度;
      • Wilcoxon检验:分析非参数数据(如参与度评分)。
    • 质性分析
      • 主题编码:识别“技术焦虑”“个性化需求”等核心主题;
      • 三角验证:交叉比对观察记录、访谈与测试结果。

四、主要研究结果
1. 概念理解提升
- 实验组后测成绩(M=8.22, SD=1.18)显著高于对照组(M=6.60, SD=0.62),p<0.05,效应量d=2.06;
- GeoGebra可视化显著增强学生对函数变换的理解(如水平位移效果见图2);ChatGPT辅助的问题生成帮助80%学生拓展解题思路。

  1. 参与度与自信心

    • 实验组参与度评分(M=3.6)显著高于对照组(M=2.4),p<0.001;
    • 学生反馈:“AI工具让我更敢尝试复杂问题”(访谈记录P12)。
  2. 挑战与伦理问题

    • 技术障碍:15%学生因网络延迟影响课堂效率;
    • 算法偏见:ChatGPT对非英语母语者的解释清晰度不足;
    • 教师角色:部分学生担忧AI取代教师(“人类反馈不可替代”,焦点组F3)。

五、结论与价值
科学价值
- 验证AI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可优化“概念理解-自信心”的正反馈循环;
- 提出“人机协作”教学框架,平衡技术效率与教育伦理。

应用价值
- 教师培训:需加强AI工具的教学整合能力;
- 技术开发:建议增加多语言支持与透明算法(Explainable AI, XAI)。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论创新:首次将TAM与CoI框架结合,量化AI教育的社会技术因素;
2. 实证贡献:提供ChatGPT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首证,弥补文献缺口;
3. 伦理实践:提出数据匿名化(anonymization)与偏见审计(bias audit)的具体方案。

其他发现
- 性别差异:女生对AI信任度略低(M=3.2 vs. 男生M=3.5),需针对性设计引导策略。

(注:文中图1、图2为原文示例,展示学生与AI交互及GeoGebra输出。)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