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教育场景中的智能化学习支架:内涵、设计方略与发展路向》学术报告
本文由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单俊豪(博士、硕士生导师)、洪越洋(在读硕士)、郭付民强(在读本科)及通讯作者刘永贵(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合作完成,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25年第5期(总第460期)。研究聚焦教育技术领域,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学习支架(Scaffolding)的智能化转型路径,旨在为提升人机协同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学习支架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通过临时性支持帮助学习者跨越认知鸿沟的教学策略。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传统支架面临数字化转型需求。研究团队指出,现有研究对智能化学习支架的内涵界定、设计流程及实践路径缺乏系统性探讨,导致技术赋能教育的潜力未充分释放。本研究试图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1. 如何定义人机协同场景中智能化学习支架的内涵与表征形式?
2. 如何设计符合教育规律的智能化学习支架?
3. 未来智能化学习支架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研究目标包括构建智能化学习支架的理论模型、提出设计原则与流程,并展望其垂直化应用前景。
研究梳理了学习支架的演化历程,提出三个阶段:
- 传统学习支架:以教师为主导,载体为教材、导学单等,交互单向且反馈滞后(如Wood & Bruner, 1976提出的经典支架理论)。
- 技术支持型学习支架:通过多媒体工具(如APP、在线论坛)增强交互性与即时反馈,但技术角色限于辅助(如闫寒冰, 2003对信息化支架的分类)。
- 智能化学习支架:依托生成式AI(如教学智能体),实现“人—机—生”协同决策,具备自适应、伴随性等特征(如豆包情感机器人提供动机性支架)。
支持证据:研究引用Kim等(2018)的元分析,证明定制化支架比固定支架更有效;案例显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降低认知负荷(田元等, 2021)。
研究提出“辅助—优化—重塑”三层次内涵框架(图1):
- 辅助层:技术优化学习体验(如虚拟实验场景模拟)。
- 优化层:通过多模态学习分析(如FC知识图)实现数据驱动的支架设计(何文涛等, 2024)。
- 重塑层:教学智能体独立生成支架(如ChatGPT支持的科研能力培养,吴忭等, 2024)。
表征分类:基于Brian等(2016)的框架,将支架分为:
- 动机型(如情感计算调节学习氛围)
- 概念型(如智能导师提供知识图谱)
- 策略型(如设计思维支架辅助问题解决)
- 元认知型(如作文智能评分反馈系统)
支持理论:Collins等(1989)的渐隐性原则强调支架需随能力提升逐步撤出;证据启发理念(蔡慧英等, 2021)主张基于学理与数据双重验证优化支架。
研究提出四项设计原则与四层流程模型(图2):
- 原则:
1. 流程可视化(如思维导图解构复杂知识,郁晓华, 2019)。
2. 个性化定制(如AI生成差异化作业)。
3. 常态化循证(基于学习分析动态调整支架)。
4. 智适应优化(如多模态数据分析微调支架内容)。
案例支持:何文涛等(2024)的协作学习支架证明数据驱动设计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卢宇等(2024)的教学智能体实现多模态行为分析。
研究提出三大路向:
- 垂直化发展:需解决通用AI的“知识幻觉”(陈万球等, 2024),开发学科专属支架(如STEM领域的策略型支架)。
- 实践理性增强:通过“自上而下”(理论验证)与“自下而上”(数据反哺)弥合学理与实践的鸿沟。
- 教学智能体集成:构建支持多模态数据分析的教育大模型(刘邦奇等, 2024),如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伴随性支架系统。
局限与展望:未深入探讨不同学段(如K-12与高等教育)的支架差异化设计,未来需结合具体学科开展实证验证。
本文为人机协同教育中的学习支架创新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其理论模型与技术路径对推动智能教育落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为生成式AI的教育应用开辟了实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