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转型:理论立场、转型方式和潜在挑战

期刊:开放教育研究DOI:10.13966/j.cnki.kfjyyj.2024.04.004

本文属于类型b,即一篇科学论文,但不是单一原创研究的报告。以下是该论文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文由林敏(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吴雨宸(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宋萑(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撰写,发表于2024年8月的《开放教育研究》(Open Education Research)期刊第30卷第4期。

论文主题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转型的理论立场、转型方式及其潜在挑战,提出了“多主体网络”理论视角,强调人工智能作为能动主体的角色,并分析了其在教师教育中的深远影响。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教师教育转型的紧迫性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AI)的快速发展,教师教育的权威性和知识传递方式正在被重塑。本文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类人化特性挑战了传统的人机关系理解,教师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因此,推进教师教育转型不仅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战略部署。

支持证据: -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Google Bard等已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展示了其在文本生成、图像创作等方面的强大能力。 -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表博客文章,强调以数字化为杠杆推动教育变革。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在教育和研究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南》鼓励其教育应用并敦促加强监管。

2. 从主体危机立场到多主体网络

学界对人工智能应用的隐忧主要体现在主体性危机层面,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遮蔽、压抑甚至消解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本文提出,这种观点本质上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即人与人工智能的二元对立。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类人化特性正在挑战这种传统认知,人工智能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与人类深层次互动的能动主体。

支持理论: - 技术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 ANT)认为,技术物与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复杂的网络,技术物不再是背景,而是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关键角色。 - 法国技术哲学家吉尔贝·西蒙东(Gilbert Simondon)强调,技术物是动态发展的实体,其存在模式不同于自然物和文化物,技术物与人类“协同进化”。

支持观点: -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人类行动者的行为,还影响了教师教育的目标和过程,重新定义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 人工智能的参与使教师教育从传统的“师—生”模式转向“师—机—生”的新形态,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3. 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变革

人工智能的参与将对教师教育带来颠覆性转型,涉及教师教育目标、课程、模式、评估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本文提出,教师教育目标需要重构,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思想启迪者和创新促进者。课程内容需要更新,将人工智能知识、素养和实操纳入其中。教学模式将从传统的“教师教育者—职前教师/在职教师”转型为“教师教育者—人工智能—职前教师/在职教师”的新形态。

支持证据: -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基于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师范生和教师的学习历史和兴趣偏好,自动推荐学习材料,动态调整学习路径。 - 虚拟微格实训模式使师范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开展教学实践,探索不同教学理念和方法,反复实践和试错。 - 生成式人工智能还能搭建虚拟的“新型教师研修空间”,使教师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与同行和专家交流与合作,共享教学经验和资源。

支持观点: - 教师教育评估将从单纯的成绩评定与绩效考核转向开放、多维、持续的能力认证,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全方位、立体化采集教师在各时空场景的数据,生成可视化报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 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将得到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捕捉教师教学实践的具体表现,追踪教师发展轨迹,识别和预测教师未来的教学表现,提供量身定制的反馈和改进建议。

4. 教师教育转型的潜在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为教师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存在一些可能导致网络不稳定的因素。首先,新兴科技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需要关注,尤其是在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教育资源的普惠性亟待提升。其次,技术变革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更新之间可能存在错位,教师教育体系转型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最后,社会对教师教育转型的理解问题也需要关注,教师教育转型不仅涉及“人—机—人”的关系,还牵涉教师教育目标、课程、模式和评估等非人行动者的转型。

支持证据: - 在一些地区,教师已掌握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但教师教育培养和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尚未及时更新。 - 教师教育转型需要动员多重因素,各方通力合作,包括新兴技术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教育政策的指导、教育行政体系的要求,以及家长的数字化意识与家校配合等。

论文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通过提出“多主体网络”理论视角,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不仅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的深远影响,还探讨了其潜在的挑战,为未来的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的意义在于: - 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强调人工智能作为能动主体的角色,为教师教育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 详细分析了教师教育目标、课程、模式、评估等方面的变革,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 指出了教师教育转型中的潜在挑战,呼吁研究者和实践者持续关注,以确保教师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

论文的亮点

本文的亮点在于: - 提出了“多主体网络”理论视角,突破了传统的人机二元对立思维,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 详细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目标、课程、模式、评估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 指出了教师教育转型中的潜在挑战,呼吁研究者和实践者持续关注,以确保教师教育体系的稳定发展。

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本文还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拉图尔、西蒙东等人的技术哲学理论,以及国内外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研究,为本文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如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存的新模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