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

期刊: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

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于2023年4月8日至11日在广东珠海举行。本次大会汇集了国内外众多毒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毒理学的多个研究方向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以下是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和亮点总结。

1. 大会主题与议程

本次大会的主题涵盖了毒理学的多个分支领域,包括临床毒理、环境毒理、药物毒理、食品毒理、放射毒理、工业毒理、神经毒理、农药毒理、纳米毒理、生物毒素毒理、饲料与兽医毒理、靶器官毒理、生殖与发育毒理、遗传毒理、系统毒理学、毒物代谢、毒理学替代法、毒性通路、分析毒理、毒性病理学等。每个主题下都有多篇研究论文进行了报告和讨论。

2.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2.1 临床毒理与中毒救治

在临床毒理与中毒救治领域,孙明等研究者探讨了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targeted hemoperfusion)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持续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血气指标和APACHE II评分。这一研究为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策略。

2.2 环境与生态毒理

在环境与生态毒理领域,王祺等研究者通过肝功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分析了燃煤型砷中毒患者的肝损伤情况。研究发现,肝功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砷中毒肝损伤的诊断效能,为早期发现和干预砷中毒提供了重要依据。

2.3 药物毒理与安全评价

在药物毒理与安全评价领域,吴方晖等研究者探讨了新冠肺炎炎症风暴(cytokine storm)的机理和诊治方法。研究指出,炎症风暴是导致COVID-19危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血液净化疗法和抗炎联合免疫调理治疗是有效的救治手段。

2.4 放射与特种毒理

在放射与特种毒理领域,杨学琴等研究者比较了自动和人工制片技术在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发现,自动制片技术在效率和稳定性上优于人工制片,但染色体畸变率较高,提示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

2.5 纳米与新材料毒理

在纳米与新材料毒理领域,马冰蟾等研究者构建了基于新型可视化生物传感技术的汞暴露高通量生物监测体系。该体系能够快速筛查汞中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职业性汞中毒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6 工业毒理与职业卫生

在工业毒理与职业卫生领域,陈海燕等研究者探讨了核应急医学救援的策略。研究强调了辐射监测、防护和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院前救援和院内救治的综合策略。

2.7 神经毒理与药物依赖

在神经毒理与药物依赖领域,刘伟等研究者探讨了N-亚硝基二甲胺(NDMA)暴露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发现,NDMA暴露与认知功能下降显著相关,提示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代谢机制和对大脑的影响。

2.8 农药与化妆品毒理

在农药与化妆品毒理领域,Yong Zhu等研究者报告了两例吸入性氯虫腈(chlorfenapyr)中毒的成功救治案例。研究表明,血液净化疗法和利尿通便方法能够有效清除氯虫腈及其代谢产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9 生物毒素毒理

在生物毒素毒理领域,杨渊等研究者探讨了香菇多糖(lentinan)对亚砷酸钠诱导的小鼠肝毒性的拮抗作用。研究发现,香菇多糖通过抑制TH17-IL-17A炎症信号通路,减轻了亚砷酸钠引起的肝损伤。

2.10 饲料与兽医毒理

在饲料与兽医毒理领域,何倩等研究者探讨了微塑料暴露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微塑料暴露会导致精子活力下降、睾酮水平降低,并干扰能量代谢和激素合成。

2.11 靶器官毒理

在靶器官毒理领域,王慧祺等研究者探讨了m6A RNA甲基化在氯化镉诱导的肝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发现,m6A RNA甲基化水平与肝脏损伤程度呈负相关,过表达甲基转移酶3(METTL3)能够减轻氯化镉引起的肝毒性。

2.12 生殖与发育毒理

在生殖与发育毒理领域,钟石原等研究者探讨了蛋白磷酸酶2A(PP2A)在六价铬诱导的小肠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发现,PP2A通过调控YAP1/Hippo信号通路,影响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

2.13 遗传毒理与致癌

在遗传毒理与致癌领域,郑木聪等研究者综述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研究指出,EEDs通过多种机制干扰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癌、甲状腺肿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3. 大会亮点与创新

本次大会的亮点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都采用了前沿的技术和方法,如目标导向性血液灌流、可视化生物传感技术、自动制片技术等。此外,许多研究聚焦于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4. 结论与展望

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毒理学大会展示了毒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推动了毒理学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未来,毒理学研究将继续关注环境污染、职业暴露和药物安全等热点问题,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