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利用OCT-A和眼底成像通过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自监督学习检测中风

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DOI:10.3390/jcm11247408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是一篇关于利用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自监督学习检测脑卒中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下是详细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Samiksha Pachade(第一作者)、Ivan Coronado、Rania Abdelkhaleq等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UTHealth)生物医学信息学院精准健康中心的研究团队主导,合作单位包括UTHealth麦戈文医学院神经内科、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眼科与视觉科学系等。论文于2022年12月14日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J. Clin. Med. 2022, 11, 7408)。


学术背景
科学领域:本研究属于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聚焦于通过视网膜成像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眼底成像)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急性脑卒中的早期无创诊断。
研究动机:脑卒中是全球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治疗效果高度依赖早期诊断。目前的金标准(CT或MRI)需大型设备且耗时,而视网膜与脑血管具有同源性,且视网膜成像便携、无创,可能成为替代方案。然而,现有研究多基于卒中后长期视网膜变化,缺乏急性期数据支持。
研究目标:验证OCT-A和眼底图像中视网膜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ture density)和分形维度(fractal dimension, FD)作为急性卒中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并对比传统特征工程与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方法的性能差异。


研究流程
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 研究对象:纳入2019–2021年16例急性卒中患者(15例缺血性,1例出血性)和73例健康对照,采集视网膜图像。
- 成像设备:使用Optovue iVue眼底相机和Avanti OCT-A设备,无需瞳孔扩张或造影剂,每眼获取视盘和黄斑中心图像。
- 质量控制:威斯康星大学视网膜阅读中心对图像进行盲法质量评估,排除白内障等干扰病变。

  1. 特征工程分析

    • 微血管密度计算:通过Optovue AngioVue软件自动分割视网膜层(如内界膜ILM至内丛状层IPL为浅层,IPL至外丛状层OPL为深层),基于ETDRS分区(中心、鼻侧、颞侧等)量化微血管密度。
    • 分形维度提取:使用ITeR-Net算法分割眼底图像血管,OCTA-Net分割OCT-A血管,通过盒维数、信息维数等计算FD。
    • 分类模型:采用PCA降维(保留95%方差)和K近邻(KNN, k=9)分类器,留一法交叉验证(LOSO)避免数据泄露。
  2. 自监督学习

    • 预训练:利用额外数据集(OCT-500和ROSE)通过对比学习(MoCo框架)训练ResNet-50模型,学习视网膜图像的无监督特征。
    • 下游任务:将预训练特征输入多种分类器(如随机森林、MLP),评估卒中分类性能。
  3. 统计分析

    • 组间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卒中与对照组的微血管密度和FD。
    • 模型解释:SHAP分析(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量化特征重要性。

主要结果
1. 微血管密度差异
- 卒中组浅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显著降低(如鼻侧区域p<0.01),深层仅部分区域显著(如鼻侧p<0.05),中心区(fovea)无差异(因正常无血管)。
- 支持数据:浅层颞侧密度卒中组44.52±7.16 vs. 对照组49.95±2.71(p<0.01)。

  1. 模型性能

    • 特征工程:微血管密度特征的AUC达0.87(全队列)和0.88(年龄匹配子队列),显著优于FD特征(AUC 0.57–0.70)。
    • 自监督学习:最佳模型(KNN+MoCo)AUC为0.81(全队列),但年龄匹配后降至0.66,提示可能学习到年龄相关混杂因素。
  2. SHAP分析

    • 深层鼻侧微血管密度(l2-para-n)对卒中预测贡献最大,低密度与卒中风险正相关,与生物学机制一致。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首次证明急性卒中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变化可通过OCT-A检测,且浅层密度降低是潜在生物标志物。
2. 应用前景:为开发便携式卒中诊断设备提供理论依据,尤其适用于急救场景(如救护车或偏远地区)。
3. 局限性:样本量小,未区分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且部分患者仅单眼成像。


研究亮点
1. 多模态融合:联合OCT-A和眼底图像,结合传统特征与深度学习优势。
2. 方法创新:引入自监督学习解决小样本问题,并公开模型(https://glabapps.uth.edu/)。
3. 临床时效性:图像采集在卒中后5天内完成,填补急性期数据空白。

其他价值
- 提出视网膜成像可作为脑血流变化的无创代理指标,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方向。
- 开源代码和数据集促进领域内方法复现与比较。


(报告字数:约1800字)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