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生物标志物的化学传感平台

期刊:Chem. Soc. Rev.DOI:10.1039/d0cs00107d

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生物标志物痕量检测的化学传感平台研究进展

本文由Kayoung Kim、Chang Heon Lee和Chan Beum Park*(韩国科学技术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撰写,发表于2020年的*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DOI: 10.1039/d0cs00107d)。文章系统综述了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核心生物标志物的光学与电化学传感技术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在临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


研究背景与意义

阿尔茨海默病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痴呆病例的70%,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10%。目前临床诊断依赖神经心理学评估和神经影像学,但存在准确性低、成本高的问题。研究表明,AD病理变化(如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缠结)在认知症状出现前10–15年已开始,因此检测脑脊液(CSF)或血液中Aβ42、磷酸化tau(p-tau)等生物标志物的痕量水平(pg/mL级)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如ELISA、质谱)面临灵敏度不足或设备复杂等局限。本文旨在总结新型光学与电化学传感平台的突破性进展,推动其向临床转化。


核心生物标志物及其病理关联

  1. Aβ肽段与寡聚体

    • Aβ42/Aβ40:Aβ42因疏水性更强,易聚集形成毒性寡聚体和斑块,其CSF水平在AD患者中降低约40%(<500 pg/mL)。Aβ40作为内参,Aβ42/A40比值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Aβ寡聚体:如ADDLS(Aβ衍生的可扩散配体)和Aβ*56,是神经元损伤的关键毒性物质,但结构异质性导致检测难度大。
  2. Tau蛋白

    • 总tau(t-tau):反映神经元损伤,AD患者CSF中水平升高2–3倍(约4600 pg/mL)。
    • 磷酸化tau(p-tau181/p-tau231):特异性区分AD与其他痴呆类型,CSF中浓度约为t-tau的1/10(36.1 pg/mL为临界值)。
  3. 其他标志物

    • 载脂蛋白E(ApoE4):最强遗传风险因子,与Aβ42水平正相关。
    • 神经丝轻链(NFL):血清中水平可预测AD进展,症状出现前16年已异常。
    • 外泌体标志物(如Flotillin):与淀粉样沉积负相关,但机制尚不明确。

生物识别元件

  1. 抗体:高亲和力(Kd=10⁻⁸–10⁻¹² M),如6E10(靶向Aβ1–16)、AT270(靶向p-tau181)。
  2. 适配体(Aptamer):稳定性高、成本低,如靶向tau381的ssDNA(5’-GCGGAGCGTGGCAGG-3’)。
  3. 天然蛋白:如朊蛋白(PrP⁶)特异性结合ADDLS,Gelsolin识别Aβ单体。

光学传感平台

  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 原理:金属膜折射率变化反映生物分子结合。
    • 案例:Lee课题组开发适配体修饰SPR传感器,检测tau蛋白灵敏度达397 fg/mL。
  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

    • 优势:提供分子指纹信息,如Demeritte团队用磁性核壳纳米颗粒检测Aβ42(500 fg/mL)。
  3. 金纳米颗粒(AuNP)比色法

    • 局限:灵敏度较低(ng/mL级),但结合双光子散射技术可提升至pg/mL级。
  4. 生物条形码检测

    • 创新点:通过核酸扩增间接定量ADDLS,灵敏度达5.3 fg/mL。

电化学传感平台

  1. 伏安法/安培法

    • 氧化还原探针:如Fe(CN)₆³⁻/⁴⁻,检测Aβ42的LOD为5 pg/mL。
    • 酶信号放大: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TMB氧化,提升灵敏度100倍。
  2. 阻抗法

    • 非法拉第模式:Hwang团队用叉指微电极(IME)检测Aβ42,无需标记,灵敏度达fg/mL级。
  3. 导电传感器

    • 碳纳米管(CNT)场效应管:Kim等开发密集排列CNT阵列,可同时检测Aβ42、tau等,临床样本准确率88.6%。
  4. 光电化学(PEC)

    • 材料创新:SnO₂/SnS₂/Ag₂S异质结在可见光下产生光电流,检测Aβ42的LOD为0.1 pg/mL。

挑战与未来方向

  1. 临床转化瓶颈

    • 血液标志物浓度极低(如血浆Aβ42≈38 pg/mL),需突破检测极限。
    • 生物流体的基质效应(如蛋白吸附)干扰信号准确性。
  2. 多标志物联检

    • 复合比值(如Aβ42/Aβ40、p-tau181/Aβ42)可提高诊断特异性,需开发集成化传感器。
  3. 标准化与规模化

    • 多数平台仅测试小样本(n<20),需大队列验证。

论文价值与亮点

  1. 全面性:首次系统梳理AD标志物检测的光学与电化学技术,涵盖2014–2019年关键进展。
  2. 创新点
    • 提出“形状编码”LSPR策略,实现Aβ40/Aβ42/tau三指标同步检测。
    • 氧等离子体处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灵敏度提升3.3倍。
  3. 临床意义:为开发低成本、便携式AD早期诊断设备提供理论框架。

本文不仅为研究者设计高灵敏度传感器指明方向,也为跨学科合作(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电子工程)推动AD诊断革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