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个性化自体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疗法在转移性黑色素瘤中的一期临床试验

期刊:nature medicineDOI:10.1038/s41591-024-03418-4

个性化自体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疗法在转移性黑色素瘤中的I期临床试验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荷兰癌症研究所(Netherlands Cancer Institute, NKI)的Jessica S. W. Borgers、Johannes V. van Thienen团队与BioNTech US的Divya Lenkala、Marit M. van Buuren团队合作完成,发表于2025年3月的*Nature Medicine*(卷31,页881–893)。

学术背景
转移性黑色素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或BRAF靶向治疗耐药的患者亟需新疗法。尽管ICB(如PD-1/CTLA-4抑制剂)可使45%-58%的患者获得持久缓解,但多数患者仍面临耐药或无效问题。过继性T细胞疗法(adoptive T cell therapy, ACT)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工程化T细胞受体(TCR-T)虽展现潜力,但存在靶点限制、免疫抑制微环境及体内持久性不足等挑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个性化疗法BNT221,通过外周血来源的T细胞靶向多新抗原表位,旨在克服现有疗法的局限性。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新抗原筛选与肽段设计
- 样本来源:12名ICB耐药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最终9名接受治疗)。
- 测序与预测: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和RNA测序(RNA-seq)鉴定肿瘤突变,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MHC I/II类结合肽段。
- 肽段合成:每位患者筛选40个短肽(8-12aa,MHC I类)和20个长肽(25aa,MHC II类),最终平均合成35个短肽和13个长肽。

  1. T细胞产品制备(Neo-Stim技术)

    • 体外扩增:通过抗原呈递细胞(AP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分6个平行体系(每体系含≤10种肽段)激活新抗原特异性T细胞。第12天二次刺激,第26天收获混合产物。
    • 产品特征:最终药物产品(drug product, DP)中CD3+细胞占比80.3%,扩增倍数平均3.8倍,生产周期19.8周。
  2. 临床试验设计

    • 剂量探索:采用3+3设计,分两个剂量组(DL1: 1×10⁸–1×10⁹细胞;DL2: 2×10⁹–1×10¹⁰细胞)。
    • 治疗流程:患者接受淋巴细胞清除化疗后输注BNT221,随访评估安全性、耐受性及肿瘤反应(RECIST 1.1标准)。
  3. 数据分析与追踪

    • T细胞功能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tetramer染色)、细胞毒性实验(caspase 3上调检测)及单细胞多组学(scRNA-seq/TCR-seq)分析DP及患者外周血/肿瘤中的T细胞克隆。
    • 免疫监测:检测输注后CD8+/CD4+ T细胞的表型(如PD-1表达)、功能(IFNγ/TNF分泌)及克隆动态。

主要结果
1. 安全性:所有患者均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但无≥3级剂量限制性毒性。常见TEAE为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归因于淋巴细胞清除化疗,未观察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神经毒性。

  1. 抗肿瘤活性:6/9患者达到疾病稳定(SD),其中4例肿瘤缩小≤20%。患者NAC09的靶病灶缩小20%,且非靶病灶(如肺结节)显著消退。免疫组化显示其肿瘤内CD4+/CD8+ T细胞浸润增加12-14倍。

  2. T细胞特性

    • 多克隆性:每例DP含3-9个CD8+和2-7个CD4+新抗原特异性反应,58.5%的CD8+反应为新生(de novo)克隆。
    • 功能验证:88%的CD8+反应具细胞毒性,且所有反应均表现多功能性(IFNγ/TNF/CD107a共表达)。TCR功能亲和力跨度广(nM至μM级)。
    • 体内持久性:输注后3-6周,48%的CD8+和28%的CD4+反应可在外周血中检出,部分克隆在肿瘤中扩增(如NAC09的MAGEB2特异性克隆)。

结论与价值
BNT221首次在临床中验证了外周血来源的多新抗原靶向T细胞疗法的可行性。其核心优势在于:
1. 安全性:无严重毒性,优于传统ACT;
2. 个性化设计:通过Neo-Stim技术激活多克隆T细胞,降低抗原逃逸风险;
3. 转化潜力:为ICB耐药患者提供新选择,且可通过联合PD-1抑制剂或优化生产流程(如缩短周期)进一步提升疗效。

研究亮点
- 技术创新:Neo-Stim技术实现无需基因改造的多表位T细胞扩增;
- 临床意义:首次报道新生克隆在ACT中的关键作用;
- 方法学贡献:整合多组学追踪T细胞克隆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范式。

局限与展望
当前生产周期较长(约20周),且需扩大样本验证疗效。未来可通过工程化细胞因子受体(如PD1-41BB开关受体)或联合疫苗策略增强持久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