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转移/传递治疗潜力的机制

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DOI:10.1016/j.jconrel.2023.01.059

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转移/传递治疗潜力的机制研究综述

本文由伊朗多所顶尖医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合作完成,主要作者包括Kosar Malekpour(伊朗医科大学免疫学系)、Ali Hazrati(德黑兰医科大学免疫学系)、Sara Soudi(Tarbiat Modares大学医学科学学院免疫学系)和Seyed Mahmoud Hashemi(Shahid Beheshti医科大学医学纳米技术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该综述于2023年1月27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第354卷,系统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Stem Cells, MSCs)通过线粒体转移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主题
MSCs的传统治疗机制包括分化潜能、生长因子分泌和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线粒体转移(mitochondria transfer)被确认为其第四大治疗途径:MSCs可通过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 TNTs)、细胞融合或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等途径,将功能性线粒体转移至受损细胞,从而修复其能量代谢缺陷。这一机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肌梗死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病理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疗效。


二、线粒体转移的分子机制与实验证据
1. 转移途径的多样性
- TNTs介导的转移:在共培养实验中,MSCs与受损细胞(如肺泡上皮细胞)形成直径50-1500 nm的TNTs,依赖微管蛋白和F-肌动蛋白骨架完成线粒体运输。例如,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肺损伤模型中,MSCs通过TNTs将线粒体转移至上皮细胞,恢复其ATP产量(Islam et al., 2012)。
- EVs的载体作用:约25%的MSCs来源EVs携带线粒体成分(如mtDNA和内膜蛋白)。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共聚焦显微镜证实,这些EVs可被巨噬细胞内化,上调其CD206表达,促进M2型极化(Morrison et al., 2017)。
- 直接线粒体移植:从MSCs中分离的线粒体(MSCs-mt)在缺血性中风模型中通过静脉注射,显著减少梗死面积并改善运动功能(Pourmohammadi-Bejarposhti et al., 2020)。

  1. 功能修复的关键效应
    • 代谢重编程:在角膜内皮细胞(CECs)中,MSCs线粒体转移逆转了鱼藤酮(rotenone)导致的复合体I抑制,使氧化磷酸化(OXPHOS)效率提升300%(Jiang et al., 2020)。
    • 免疫调节:MSCs线粒体转移至Th17细胞后,通过下调RORγt和上调Foxp3,促使其向调节性T细胞(Treg)转化,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症状(Luz-Crawford et al., 2020)。

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1. 抗炎与感染控制
- 在脓毒症模型中,MSCs-mt通过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和IL-6水平,提高小鼠存活率60%(Yu et al., 2022)。
- 肺泡巨噬细胞通过接受MSCs线粒体,其吞噬活性增强2倍,显著加速细菌清除(Jackson et al., 2017)。

  1. 肿瘤治疗的双刃剑效应
    • 卵巢癌细胞通过获取MSCs线粒体,化疗耐药性增加,但特异性阻断TNTs可抑制此效应(Pressimone et al., 2022)。

四、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1. 标准化问题:线粒体分离纯度(目前依赖JC-1膜电位检测)和移植剂量需进一步优化。
2. 长期安全性:多次注射可能引发免疫排斥,需开发EVs封装等递送策略。
3. 临床转化:三项临床试验(如NCT04976140)正在评估线粒体移植对肌炎和卵母细胞质量的改善作用。


五、学术价值与创新性
本综述首次系统整合了MSCs线粒体转移在代谢修复、免疫调控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提出“线粒体疗法”可作为细胞治疗的补充策略。其创新性体现在:
1. 揭示了miro1基因(编码线粒体运输蛋白Rhot1)的上调可增强转移效率(Ahmad et al., 2014)。
2. 提出EVs线粒体递送的无创治疗路径,克服了活细胞移植的致瘤风险。

该研究为退行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范式,同时警示了肿瘤治疗中需谨慎调控线粒体转移。未来研究应聚焦于递送技术的精准化和作用机制的单细胞解析。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