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2021年WHO胸膜肿瘤分类:自2015年分类以来的进展

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DOI:10.1016/j.jtho.2021.12.014

类型b: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Jennifer L. Sauter(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Sanja Dacic(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Francoise Galateau-Salle(Léon Bérard Center)等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国研究机构的病理学专家联合撰写,发表于2022年5月的《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JTO)。

主题
本文是对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五版胸膜及心包肿瘤分类标准的综述,重点对比2015年第四版分类的更新内容,并阐述其临床与病理学意义。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胸膜与心包肿瘤分类的整合

2015年WHO分类将心包肿瘤与心脏肿瘤归为一类,而2021年新版将其与胸膜肿瘤合并为独立章节。这一调整基于解剖学关联性及临床实践需求,简化了诊断流程。例如,心包间皮瘤与胸膜间皮瘤在分子机制和病理特征上高度相似,统一分类有助于标准化诊断。

2. 术语修订:从“恶性”到生物学行为导向的命名

  • “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WDPM)更名为“高分化乳头状间皮肿瘤”(WDPMT):WDPMT的惰性行为(如低转移潜能)得到多项研究支持(如Galateau-Sallé等2004年的24例病例分析),因此移除“恶性”前缀以避免过度治疗。
  • “恶性间皮瘤”改为“间皮瘤”:所有间皮瘤均被视为恶性,术语简化后更强调组织学亚型(如上皮样、肉瘤样)的预后意义。

3. 新增诊断实体:间皮瘤原位(MIS)

MIS被首次纳入分类,定义为无浸润性生长的单层间皮细胞增生,需满足以下标准:
- 分子标志物缺失:BAP1免疫组化(IHC)表达缺失、MTAP蛋白丢失或CDKN2A纯合缺失(FISH检测)。
- 多学科验证:需结合影像学(无肿块)与病理学证据(如Churg等2020年研究显示MIS进展为浸润性间皮瘤的中位时间为60个月)。

4. 组织学亚型的预后分层细化

  • 上皮样间皮瘤的核分级系统:基于核异型性(1-3分)、核分裂数(1-3分)和坏死(是/否)将肿瘤分为低级别与高级别(Kadota等2012年提出,Rosen等2018年验证)。例如,高级别(核级3或核级2伴坏死)患者中位生存期仅8个月,显著低于低级别(29个月)。
  • 特殊形态学特征
    • ** favorable预后因素**:管状乳头状结构、淋巴组织细胞样特征(CD8+淋巴细胞浸润)、黏液样基质(≥50%占比)。
    • ** unfavorable预后因素**:微乳头状结构、横纹肌样/多形性细胞、坏死(Nicholson等2020年EUACAN/IASLC共识)。

5. 免疫组化与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

  • BAP1/MTAP/EZH2 IHC与CDKN2A FISH:用于鉴别良性间皮增生与间皮瘤(如Berg等2018年研究显示BAP1缺失对恶性诊断的特异性达99%)。
  • Claudin-4:作为癌特异性标记物(敏感性77-100%),优于传统标记物(如Jo等2014年研究)。
  • 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肿瘤(TSDUT):新实体,需通过BRG1(SMARCA4)IHC缺失与间皮标记物阴性排除间皮瘤(Le Loarer等2015年首次报道)。

6. 分子机制与治疗展望

  • 高频突变基因:BAP1、CDKN2A、NF2、TP53、SETD2等(TCGA 2018年数据)。
  • 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PD-L1表达在肉瘤样亚型中更常见,但预测价值尚存争议(如Brosseau等2019年发现PD-L1高表达与较差生存相关)。

论文意义与价值

  1. 临床诊断标准化:通过整合分子标志物与组织学特征,提升间皮瘤诊断的精确性,减少误诊(如WDPMT与浸润性间皮瘤的鉴别)。
  2. 预后评估革新:核分级系统和形态学分层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如高级别患者可能需更激进治疗)。
  3. 研究方向引导:MIS的提出推动了对间皮瘤早期演进的探索,而TSDUT的界定扩展了胸膜肿瘤的鉴别诊断谱系。

本文系统梳理了WHO分类的更新逻辑与证据链,反映了间皮瘤研究从形态学到分子水平的范式转变,为病理学家、肿瘤学家及研究者提供了权威参考。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