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献题为《设计与研究基于CMOS的环形振荡器架构用于5G移动通信》,作者包括Abdul Rahman、Siddharth Kishore和A. R. Abdul Rajak,均来自阿联酋迪拜的比尔拉科技与科学学院(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Pilani, Dubai Campus)。该论文于2024年2月1日发表在《Emerging Science Journal》期刊(ISSN: 2610-9182)第8卷第1期。
本研究主要涉及振荡器电路,这类电路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从简单的手表到复杂的卫星系统,都是通过振荡器生成精确、可靠的时钟信号,对于长距离通信至关重要。振荡器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被动或主动元件来实现,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然而,在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的阶段,最为关键的需求是互操作性和低功耗。因此,设计小型化、低功耗的电池驱动电子设备成为了研发的主要方向。特别是针对5G通信的高频率和低功耗需求,基于大规模集成(VLSI)技术的环形振荡器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这类振荡器具有较低的功耗、更广泛的调谐范围,并且体积小巧。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环形振荡器架构,能够作为电压控制振荡器(VCO)。这种新架构结合了电流受限环形振荡器和负偏移延时电路的优势,旨在提高5G通信的振荡器性能。研究表明,该架构具有1.15V的控制电压和2V的电源电压,能够产生9.35 GHz的主频,并且其谐波失真率为13.82%。
本研究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振荡器架构的设计: 本文提出的CMOS环形振荡器架构结合了两种重要的振荡器类型:电流受限环形振荡器和负偏移延时振荡器。研究通过分析各类振荡器的优缺点,选择了适用于5G移动通信的架构。具体来说,研究选用了50nm工艺的CMOS技术,并根据实验需求进行了电源电压、控制电压、频率等参数的选择和调节。
电路模拟与仿真: 采用LTSpice软件对所设计的振荡器架构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过程中,研究者分别对常规环形振荡器、负偏移环形振荡器和电流受限环形振荡器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架构在高频率下具有较低的功耗和较小的谐波失真,适合于5G应用。
性能分析: 在电路模拟的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各类振荡器在不同频率下的表现,包括谐波失真、频率稳定性、功率消耗等指标。通过对比不同设计的性能,研究表明提出的架构在频率范围、功耗和相位噪声方面均优于传统设计。
结果验证: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架构的有效性。研究显示,所设计的振荡器能够稳定工作在9.35 GHz频率下,且谐波失真仅为13.82%。这些性能使得该架构能够满足5G通信中对高频率和低功耗的要求。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新型架构的提出: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CMOS的环形振荡器架构,结合了电流受限和负偏移延时的优势。通过优化电路设计,该架构不仅能够提高频率响应,还能够有效降低功耗和相位噪声。
频率范围和功耗表现: 通过仿真分析,所设计的振荡器能够在较低的控制电压下产生9.35 GHz的频率,并且功耗较低。此外,相较于传统的环形振荡器设计,提出的架构在频率稳定性和谐波失真方面表现更为优越,谐波失真仅为13.82%。
实际应用前景: 该架构特别适用于5G通信系统,能够满足低功耗和高频率的要求。研究还展示了该振荡器在5G设备中的潜在应用,表明其能够为5G网络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
本研究表明,基于CMOS的环形振荡器架构在满足5G通信的高频率和低功耗要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选择电路的各项参数,如电源电压、控制电压、频率和阶段数,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减少功耗和谐波失真。研究结果为未来5G通信设备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低功耗高频振荡器的设计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研究通过设计与实现一种新型的CMOS环形振荡器架构,不仅解决了传统设计中存在的功耗和频率问题,还为未来的5G通信和其他高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