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表观遗传调节剂与Bcl-XL共同靶向增强多种实体瘤中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的疗效

期刊:Molecular CancerDOI:10.1186/s12943-025-02352-4

学术研究报告:表观遗传调节剂与Bcl-xL共靶向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实体瘤中的疗效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Yaiza Senent等来自西班牙纳瓦拉大学(Universidad de Navarra)CIMA研究所的团队主导,合作单位包括纳瓦拉卫生研究所(IDISNA)、西班牙癌症研究网络(CIBERONC)等。论文发表于期刊*Molecular Cancer*(2025年,卷24,第154页),标题为“Co-targeting of epigenetic regulators and Bcl-xL improves efficacy of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y in multiple solid tumors”。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与动机
表观遗传药物(epigenetic drugs)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中已取得显著疗效,但其在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受限于单药效果差和耐药性问题。本研究聚焦于表观遗传调节剂(如DNMT、HMT、HDAC抑制剂)与促凋亡药物(BH3模拟物)的联合作用机制,旨在解决实体瘤对表观遗传疗法的抵抗性。

科学问题
- 核心矛盾:表观遗传药物通过激活内源性逆转录元件(endogenous retroelements, ERVs)和干扰素信号通路增强肿瘤免疫原性,但实体瘤中这一机制常因凋亡抵抗而失效。
- 关键假设:靶向抗凋亡蛋白Bcl-xL可能克服实体瘤的凋亡抵抗,并与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协同增效。

研究目标
1. 验证表观遗传药物与Bcl-xL抑制剂的体外协同效应;
2. 阐明联合疗法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的机制;
3. 评估“表观遗传药物+Bcl-xL抑制剂+抗PD-1抗体”三联疗法在多种实体瘤模型中的疗效。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体外实验:协同效应验证
- 研究对象:涵盖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胶质母细胞瘤等15种人源和小鼠源实体瘤细胞系(样本量见Supplementary Table 1)。
- 实验设计
- 表观遗传药物:CM272(DNMT/HMT双重抑制剂)、阿扎胞苷(azacitidine, DNMT抑制剂)、伏立诺他(vorinostat, HDAC抑制剂)。
- 促凋亡药物:A1331852(Bcl-xL抑制剂)、Venetoclax(Bcl2抑制剂)、S63845(MCL1抑制剂)。
- 检测指标:细胞活力(ATP检测)、凋亡(Annexin V/PI双染)、Caspase-3/7活性、钙网蛋白(calreticulin)易位、MHC-I/PD-L1表达。
- 关键方法
- 协同指数(Combination Index, CI)分析:采用Chou-Talalay模型量化药物相互作用(CI为协同)。
- 代谢重编程分析:通过Seahorse分析仪检测氧消耗率(OCR)和细胞外酸化率(ECAR)。

2. 机制研究: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与代谢调控
- ERVs激活:qPCR检测ERVs(如HERV-K)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表达。
- 线粒体功能:ADP/ATP比值测定及活性氧(ROS)检测。
- 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表面MHC-I和PD-L1表达。

3. 体内实验:多模型疗效评估
- 动物模型
- 同源移植模型:LLC(肺癌)、MC38(结直肠癌)、B16-F10(黑色素瘤)等小鼠皮下或原位移植模型(每组n=8)。
- 人源化模型:NSG小鼠移植HT-29结肠癌细胞+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
- 治疗方案
- 三联疗法:CM272(5 mg/kg, 5天/周) + A1331852(5 mg/kg, 3天/周) + 抗PD-1抗体(100 μg, 2次/周)。
- 疗效终点:肿瘤体积、生存期、免疫细胞浸润(流式细胞术、单细胞RNA测序)。

4. 免疫微环境分析
-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选CD45+细胞,鉴定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亚群(10x Genomics平台)。
- 功能验证:通过CD8+或NK1.1+细胞耗竭实验验证免疫细胞依赖性。


主要结果

1. Bcl-xL依赖性是实体瘤的共性特征
- 体外协同效应:CM272与A1331852联用在所有测试细胞系中均显示强协同(CI<0.5),而Bcl2或MCL1抑制剂效果有限(Fig. 1f-g)。
- 机制差异:实体瘤高表达Bcl-xL(Supplementary Fig. 7a),而血液瘤依赖Bcl2/MCL1。

2.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与代谢重编程
- 凋亡途径:联合治疗显著增加Caspase-3活性和钙网蛋白易位(Fig. 2a-d)。
- 代谢切换:CM272诱导ERVs表达导致ATP耗竭,线粒体OXPHOS代偿性增强(Fig. 1c-d)。

3. 三联疗法的广谱抗肿瘤效果
- 生存获益:LLC原位模型三联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延长200%(p<0.001,Fig. 3d)。
- 免疫重塑
- 效应细胞扩增:细胞毒性CD8+ T细胞和NK细胞比例增加(Fig. 5b)。
- 免疫抑制细胞减少:Treg细胞(Foxp3+)和M2样巨噬细胞(Arg1high)显著降低(Fig. 6d, 6j)。

4. 单细胞解析免疫微环境
- 关键发现
- Treg亚群:效应型Treg(高表达Helios、CTLA-4)被选择性清除(Fig. 6e)。
- DC亚群:DAB2high CDC2s(免疫抑制性树突细胞)减少(Fig. 6n)。


结论与价值

科学意义
1. 机制创新:首次揭示实体瘤对“表观遗传药物+Bcl-xL抑制”的独特依赖性,区别于血液瘤的Bcl2/MCL1主导模式。
2. 治疗策略:三联疗法通过协同诱导ICD和重塑免疫微环境,克服实体瘤对ICB的耐药性。

应用前景
- 临床转化潜力:CM272(已进入临床试验)与已获批的Bcl-xL抑制剂联用可加速开发。
- 广谱性:覆盖肺癌、结直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等高死亡率癌种。


研究亮点

  1. 多组学整合:结合代谢分析、scRNA-seq和功能性耗竭实验,全面解析免疫微环境动态。
  2. 转化医学设计:从体外机制到人源化模型,阶梯式验证临床可行性。
  3. 创新性靶点:提出Bcl-xL作为实体瘤表观遗传疗法的关键协同靶点。

局限性
- 毒性未深入:Bcl-xL抑制剂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需后续剂量优化研究。
- 模型限制:人源化模型未能完全模拟人类免疫系统复杂性。

(注:文中图表引用均参考原文献编号,补充材料详见原文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