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

期刊: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s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7.003

类型b: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杨宗凯、王俊、吴砥、陈旭合作完成,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7期。

主题
论文聚焦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系统探讨其在教学模式、学习形态、育人理念三方面的变革潜力,并提出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主要观点及论据

1. ChatGPT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

  • 核心机制:ChatGPT作为“超级中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如GPT-4的多模态交互)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辅助教师完成知识讲解、作业批改等重复性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 证据支持
    • 美国89%的大学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Victor, 2023),部分高校(如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已将其纳入学术诚信课程。
    • 新加坡教育部明确支持教师使用ChatGPT,并培训学生负责任地使用智能工具(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2023)。
  • 影响: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需提升数字素养以驾驭智能技术,同时防范学生因依赖AI导致的情感疏离。

2. ChatGPT催化学习形态的泛在化、个性化与协作化

  • 泛在学习空间:ChatGPT打破时空限制,支持碎片化学习(如视力障碍学生通过语音交互获取资源),推动学习环境从课堂向虚实融合场景迁移。
  • 个性化学习
    • 技术实现:通过分析学生聊天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如可汗学院的Khanmigo工具)。
    • 案例:GPT-4可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提供梯度化能力提升方案(Khan, 2023)。
  • 人机协作
    • 优势互补:人类负责价值判断与创新,AI处理信息检索与数据分析。宾夕法尼亚大学要求学生结合ChatGPT完成写作任务(Ortiz, 2023)。
    • 风险:需警惕AI生成内容的错误误导(如常识性偏差)。

3. ChatGPT重塑育人理念:从知识传授转向高阶能力培养

  • 核心理念:未来教育需聚焦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素养,避免“刷题教育”被AI替代。
  • 实践路径
    • 课程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超越学科围墙”的高等教育新路径(UNESCO, 2022),倡导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 评价体系:从单一知识考核转向“知识+素养”综合评估,例如通过领导力角色扮演考察协作能力。

4. 应对策略:技术研发、学科建设与伦理治理并重

  • 技术层面:开发教育专用AIGC工具,需结合中文语料库与教育知识图谱,解决通用模型(如ChatGPT)的内容质量与隐私风险问题。
  • 学科建设:提出“智能教育学”学科框架,融合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等,研究人机协同学习机理(杨宗凯等,2022)。
  • 伦理规范:参考欧盟对ChatGPT的数据限制政策,制定面向K-12教育的AI伦理指南(Adams et al., 2023)。

论文价值与意义

  1. 理论贡献:首次系统分析ChatGPT对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影响,提出“三元结构”教学模型与“智能教育学”学科构想。
  2. 实践指导: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具体路径,如开发本土化AIGC工具、重构评价体系。
  3. 政策参考:强调政府需主导技术公平(如公共AI服务),避免资本驱动下的教育鸿沟加剧。

亮点
- 前瞻性:在ChatGPT发布初期即预判其教育变革潜力,结合国际案例(如新加坡、美国)提出适配策略。
- 跨学科视角:整合教育学、人工智能、伦理学等多领域研究,为智能时代教育发展提供框架性建议。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