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邻苯二甲酸酯类毒理学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期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DOI:10.3867/j.issn.1000-3002.2014.03.027

类型b:学术综述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李蕾、宋乃宁、李海山、艾文超、陈会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国家质检总局进口化学品研究所)合作撰写,发表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4年6月第28卷第3期。

主题与背景
本文综述了邻苯二甲酸酯类(Phthalate Esters, PAEs)的毒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制。PAEs作为塑料增塑剂广泛用于工业与消费品中,但其可通过环境暴露进入人体,干扰内分泌系统,并表现出生殖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和潜在致癌性。随着PAEs在环境中持续累积,其健康风险引发广泛关注,但不同结构PAEs的毒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系统梳理了PAEs的暴露途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PAEs的暴露途径
    PAEs通过注射、经口、经皮和吸入四种途径进入人体。

    • *注射暴露*:医用PVC材料(如血袋、透析设备)中的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可迁移至药品,长期暴露群体(如血友病患者)风险较高。研究显示,PVC储存袋与药品接触12小时后DEHP浓度达峰值(气相色谱检测数据支持)。
    • *经口暴露*:儿童因啃咬塑料玩具更易摄入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2-23月龄儿童日均暴露量达0.08 mg·kg⁻¹(欧洲、美国等多国数据)。
    • *经皮暴露*:个人护理品(如香水、指甲油)中的D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DN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可通过皮肤吸收。孕妇尿检发现,使用香水与DEP代谢物浓度显著相关。
    • *吸入暴露*:建筑材料释放的PAEs是室内常见污染物,瑞典研究显示其浓度比有机磷酯类高10倍。
  2. 生殖与发育毒性
    PAEs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雄激素效应,通过干扰睾酮合成和DNA甲基化影响生殖系统发育。

    • 动物实验中,产前暴露PAEs的雄性大鼠出现尿道下裂、隐睾等“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机制上,DEHP通过降低胰岛素样因子3(INSL3)表达和增加DNA甲基化转移酶活性,导致睾丸畸形。
    • 人类胎儿睾丸细胞实验显示,PAEs代谢物MEHP(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通过减少抗穆氏管激素(AMH)表达和促进生殖细胞凋亡发挥作用,但种属差异显著(小鼠依赖睾酮减少,人类则否)。
  3. 肝毒性机制
    PAEs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和诱导DNA低甲基化引发肝损伤。

    • DEHP在PPARα缺失小鼠中仍可诱发肝癌,提示其可能通过其他核受体(如组成型雄烷受体CAR)协同作用。
    • 大鼠实验证实,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可降低原癌基因c-myc的甲基化水平,促进肝细胞异常增殖。
  4. 免疫毒性
    PAEs兼具免疫抑制和过敏促进作用。

    • 巨噬细胞THP-1暴露于DEHP后,炎症因子(IL-8、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10)表达上调,导致呼吸道疾病风险增加。
    • DBP通过上调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触发Th2型免疫反应,与过敏性皮炎和哮喘相关。
  5. 致癌性
    PAEs的遗传毒性表现为DNA损伤、染色体畸变和凋亡抑制。

    • 流行病学证据有限,但动物实验显示DEHP可增加雄性大鼠Leydig细胞瘤和雌性大鼠乳腺癌、卵巢癌发生率。
    • 体外实验表明,B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通过激活淋巴增强因子1(LEF1)促进乳腺癌进展。

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文首次系统整合了PAEs的多器官毒性机制,揭示了其通过核受体表观遗传调控(如PPAR、DNA甲基化)和免疫炎症通路交叉作用的复杂性。尽管啮齿类动物数据充分,但人类流行病学证据仍需补充。未来研究需关注PAEs代谢单酯的毒性、混合暴露效应及跨代影响。本文为制定PAEs限用政策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亮点
- 全面对比了PAEs在不同物种(人类vs.啮齿类)中的毒性机制差异。
- 提出代谢单酯(如MEHP)比母体化合物毒性更强的假说,并列举其激活PPARγ的实验证据。
- 指出PAEs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潜在关联,拓展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维度。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