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gan et al. 在BMC Medical Education(2023年)发表的虚拟现实(VR)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疾病与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中心的Wenyi Gan、Tsz-Ngai Mok等学者主导,通讯作者为Jieruo Li和Xiaofei Zheng。研究团队还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的合作者。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聚焦于医学教育技术创新,核心问题是传统二维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医学生对三维解剖结构和手术操作的理解需求。背景知识显示:传统教学受限于尸体标本的伦理问题和数量短缺,而VR技术已在外科住院医师培训中证实可提升学习效率(Lohre et al., 2020)。本研究旨在探索VR模拟教学对本科生临床实践的长期影响,填补了现有研究在本科教育阶段的空白。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初始试验设计
- 研究对象:117名四年级医学生随机分为VR组(n=53)和传统教学组(n=55),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 干预措施:两组均接受8小时理论课和6小时实践课。VR组使用自主研发的肌腱缝合模拟器(基于SteamVR平台),包含练习和考核两种模式;对照组采用PPT复习。
- 评估指标:操作时间、流程规范性、知识掌握度(通过模拟器内置评分系统)。
主要结果
1. 问卷调查
VR组在”强化从医决心”(52.8% vs 30.9%, p<0.05)和”主动复习理论知识”(33.9% vs 16.3%, p<0.05)两项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VR教学对职业认同感和学习主动性有长期积极影响。
临床实习表现
VR组总分显著更高(5.95±1.99, p<0.05),尤其在泌尿外科(2.57±0.92, p<0.05)和骨科(1.76±0.96, p<0.01)表现突出,提示VR训练可能提升手术相关科室的适应能力。
OSCE成绩
VR组在体格检查(3.30±1.55)、缝合打结(3.87±1.15)和影像读片(3.43±1.59)三项得分显著更高(均p<0.05),但四步穿刺法等非手术操作无差异,反映VR教学对操作技能的针对性提升。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首次证实VR教学可通过非线性动力学机制(nonlinear dynamics)形成”初始敏感效应”:短期VR干预能长期优化学习模式,表现为更积极的临床实践表现。这一发现为教育心理学中的”沉浸式学习理论”(Makransky, 2022)提供了实证支持。
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
- 开发了首个针对肌腱缝合教学的VR模拟器,实现实时交互反馈(real-time interaction)和操作流程可视化。
- 采用”问卷调查+客观评估”双轨制随访设计,增强结论可靠性。
局限性
1. 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有限,VR设备成本可能影响推广性。
2. 未涉及内科等非手术科室,建议未来开展多学科VR课程研究。
该研究为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高质量证据,其长期随访设计尤其值得后续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