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

期刊:中国电化教育

类型b:学术报告

作者及机构
本文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郭炯(教授,博士生导师)与郝建江(在读博士)合作完成,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6期(总第413期),标题为《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及素养框架》。

主题与背景
论文聚焦智能时代(Intelligent Age)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型与智能教育素养(Intelligent Education Literacy)的构建。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普及,教育生态面临系统性重塑,教师需适应技术驱动的教学变革。研究旨在回应两大核心问题:
1. 智能技术如何重构教师角色?
2. 教师需具备哪些素养以胜任人机协同(Human-Machine Cooperation)的教学环境?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四维转型
作者从教育教学、学习服务、技术应用、主体属性四个维度分析教师角色的转变:
- 教育教学层面:教师从知识灌输者转向“引导者”和“智慧启迪者”,需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如模块化课程),并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支持性证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共识》强调的AI教育趋势,以及我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通知》的政策要求。
- 学习服务层面:教师需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作者和信息咨询者,通过数据反馈提供精准辅助。研究引用文献[11][16],指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需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 技术应用层面:教师需从工具使用者升级为“人机协同者”和“伦理责任者”,平衡技术赋能与伦理风险(如隐私保护)。文献[8][24]表明,技术滥用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惰性或算法歧视。
- 主体属性层面:教师需融入教学共同体,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借助技术开展跨学科合作。

2. 智能教育素养的六项核心诉求
基于角色转型,研究提出教师需拓展的素养:
- 技术认知素养:理解技术本质与逻辑,避免盲目依赖。例如,教师需掌握AI产品的底层原理(如算法逻辑)。
- 创新教学素养:设计虚实融合教学(Blended Learning)、数据驱动教学等新模式。文献[18]指出,智能环境需教师重构教学流程。
- 人机协同素养:明确技术可达边界,互补人类情感与机器效率。作者引用“延异运动”理论,说明技术与教育的动态互促关系。
- 资源整合素养:整合跨学科资源(如VR课程、社会性资源),避免“信息过载”。
- 数据应用素养:利用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优化评价与管理,同时警惕数据偏见。
- 伦理安全素养:规范技术使用,保障公平性(如避免数字鸿沟)。

3. 智能教育素养框架的三维模型
研究构建了技术(T)、教育(E)、社会(S)三维交互的素养框架:
- 技术维度:涵盖意识情感、本体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思维。例如,教师需具备“技术敏感”以快速适应新工具。
- 教育维度:包括智能教育观、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文献[22]强调,教育目标需转向“人的全面发展”。
- 社会维度:要求教师承担伦理责任(如隐私保护)并引领技术应用创新。

论文价值与意义
1. 理论贡献:首次系统整合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与素养的关联性,提出“人机协同”为核心的多维框架,弥补了现有研究单维度分析的不足(如文献[6][7]仅关注教学育人)。
2. 实践指导:为教师培训提供标准化素养指标,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落地参考。
3. 社会影响:呼吁教育系统应对技术伦理风险,推动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亮点与创新
- 跨学科视角:融合教育学、技术哲学与社会学,分析技术对教育生态的深层影响。
- 动态框架:强调素养需随技术迭代更新,如“技术思维”要求教师理解AI的演进逻辑。
- 政策呼应:紧密结合国内外政策文件(如UNESCO报告),体现研究的时效性与全局性。

其他有价值内容
论文指出,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师范生培养中智能素养的课程设计,并关注技术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