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中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研究

期刊:图书馆杂志

中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及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余维杰(副教授)、郑梦婷(硕士研究生)和张颖(硕士研究生)合作完成,发表于《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2025年4月2日的网络首发论文中,期刊ISSN为1000-4254,CN号为31-1108/G2。论文引用格式为“余维杰,郑梦婷,张颖.中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研究[J/OL].图书馆杂志”。

学术背景与研究动机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AI素养(AI literacy)已成为数字智能时代公民的核心能力。中国国务院2017年明确提出将AI素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强调公民需具备理解与运用AI技术的能力。然而,现有AI素养框架存在国内外差异,且缺乏系统性比较研究。为此,本研究基于40种国内外代表性AI素养框架,通过内容分析法揭示其共性与差异,旨在为完善我国AI素养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框架筛选与数据源
研究遵循Creswell提出的“适用性、代表性、信息丰富性”原则,筛选了40个权威机构或学者发布的AI素养框架(其中国内17个,国外23个),涵盖K12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多元场景。筛选标准包括:权威性(如UNESCO、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发布)、时效性(近十年内)和适用对象的广泛性。

  1. 数据编码与分析

    • 开放编码:使用NVivo 12对框架文本进行逐句编码,提取44个初始概念(如“编程能力”“伦理原则”等)。
    • 主轴编码:将初始概念归类为13个二级维度(如“基础知识”“工具方法”),最终归纳为五大核心维度:
      • 认知(Cognition):包括基础知识(36/40框架提及)和影响意识(19/40)。
      • 技能(Skills):涵盖基础技术(22/40)、工具方法(34/40)和问题解决(10/40)。
      • 应用(Application):涉及场景应用(16/40)和行业应用(18/40)。
      • 创新(Innovation):包括内容创造(16/40)、开发设计(20/40)和创新发展(22/40)。
      • 伦理(Ethics):聚焦人本理念(19/40)、伦理原则(27/40)和社会责任(11/40)。
  2. 差异化分析
    通过频次统计与文本对比,研究发现:

    • 国内框架更强调系统性知识构建(如技术原理)和风险规避(如数据安全)。
    • 国外框架更关注价值判断(如社会影响)和主动治理(如公民参与伦理政策)。

主要研究结果
1. 共性特征
- 所有框架均包含“认知-技能-应用-创新-伦理”五大维度,体现技术导向与伦理关切并重的趋势。
- 高频要素如“工具方法”(85%框架提及)和“伦理原则”(67.5%)成为全球共识。

  1. 国内外差异
    • 技术路径:国内框架注重“问题解决思维”(如抽象建模),国外则强调“全链技术能力”(如数据收集到模型评估)。
    • 创新侧重:国内聚焦AI系统开发设计,国外倾向AI辅助内容创造(如数字化作品)。
    • 伦理视角:国内以“风险规避”为主,国外倡导“主动治理”(如UNESCO框架要求师生参与伦理讨论)。

结论与建议
1. 理论价值
本研究首次系统解构了全球AI素养框架的维度结构,提出“动态平衡”模型:技术认知为基,伦理约束为界,创新驱动发展。

  1. 实践建议
    • 均衡内容体系:将伦理教育嵌入技术教学(如案例中结合AI能耗与环境影响分析)。
    • 动态更新机制:参考欧盟DigComp框架,每2-3年修订标准,纳入新兴技术(如多模态大模型)。
    • 本土化适配:吸收国际经验(如UNESCO框架)的同时,结合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设计议题(如AI与城乡数字鸿沟)。

研究亮点
1. 方法论创新:首次采用NVivo对AI素养框架进行多级编码,量化分析维度频次,弥补了传统综述的定性局限。
2. 跨文化视角:揭示了中西方在AI素养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如“风险规避”vs“主动治理”),为全球化合作提供依据。
3. 政策参考价值:提出的“动态更新”与“本土适配”建议已被部分国内机构(如中国自动化学会)纳入标准修订计划。

其他有价值内容
论文附录了40个框架的完整列表(见表1)及编码表示例(见表2),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复用的数据集。此外,作者指出未来需通过实证研究(如课堂观察)验证框架的本土适用性,这一方向值得学界关注。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