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作者与机构
本研究由Ann R. Stroink、Harold J. Hoffman、E. Bruce Hendrick和Roman P. Humphreys共同完成,均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病童医院神经外科(Division of Neurosurgery, The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University of Toronto)。研究发表于1986年12月的《Journal of Neurosurgery》(J Neurosurg 65:745-750, 1986)。
学术背景
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s)是儿童常见的颅内肿瘤,占所有儿童颅内肿瘤的10%-25%,但其治疗策略长期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脑干胶质瘤因位置特殊均属恶性且不可手术,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应用揭示了这类肿瘤的异质性。本研究旨在通过CT影像特征对脑干胶质瘤进行分类,并探讨不同类别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干预效果及预后差异,从而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流程
1. 研究对象
研究纳入1976-1985年间经CT诊断为脑干胶质瘤的49例患儿(年龄9个月至15岁,女31例,男18例),根据CT表现分为四组:
- I组: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背侧外生性突入第四脑室(dorsally exophytic)且明显强化的肿瘤(11例);
- II(a)组:低密度、无强化的弥漫性内生型肿瘤(18例);
- II(b)组:内生型肿瘤伴向前外侧桥小脑角及桥前池延伸的强化外生性成分(7例);
- III组:囊性肿瘤伴强化囊壁(4例);
- IV组:局灶性内生型、等密度且明显强化的肿瘤(9例)。
研究方法
数据分析
通过对比各组CT特征、病理结果及预后数据,建立分类系统与临床结局的关联。
主要结果
1. I组肿瘤
- 11例均接受次全切除,10例为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s),1例为神经节胶质瘤(ganglioglioma);
- 预后优异:10例存活,中位随访4.5年,2例残余肿瘤自行消失;
- 仅1例因分流术并发症死亡。
II(a)与II(b)组肿瘤
III组肿瘤
IV组肿瘤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意义
- 首次基于CT特征提出脑干胶质瘤分类系统,证实其与病理分级及预后的强相关性;
- 推翻“所有脑干胶质瘤均不可手术”的传统观点,明确I组肿瘤可通过手术获得长期生存。
研究亮点
1. 创新性分类:首次将CT影像特征与生物学行为、治疗反应系统关联;
2. 技术应用:利用1970年代新兴的CT技术解决临床争议;
3. 预后分层:为后续个体化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发现
- II(a)组患者在病程中可进展为II(b)组影像表现,提示肿瘤生物学行为动态变化;
- 脑干囊性肿瘤(III组)的恶性比例较高,需谨慎评估治疗策略。
此研究为脑干胶质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里程碑式证据,至今仍是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