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复热诱导的鱼糜凝胶特性变化及风味演变:影响与机制

期刊:Food ChemistryDOI:10.1016/j.foodchem.2024.141466

学术研究报告:复热处理对鱼糜凝胶特性及风味演化的影响与机制

一、研究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的Lingxiang BaoRuizhi YangDieynabou DiaoFang TianYingyun ChenBin Zheng,马来西亚马拉工艺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Pingping Gao,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Yadong Zhao(通讯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发表于Food Chemistry期刊,2025年卷464期,文章编号141466,于2024年10月4日在线发布。

二、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
鱼糜制品(surimi-based seafood)是一种高蛋白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质地广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消费者通常在食用前对鱼糜制品进行复热处理,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回锅味”(warmed-over flavor, WOF)的产生,表现为腐败味或纸板味等不良风味。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鱼糜凝胶化过程中的风味变化,但复热处理对鱼糜凝胶特性和风味演化的系统性研究仍较缺乏。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复热方法(90°C低温水浴、100°C沸水浴、100°C蒸汽、121°C超高温)对鱼糜凝胶的质地特性(如硬度、持水性)、蛋白结构风味物质(如核苷酸、游离氨基酸、挥发性化合物)及脂质氧化的影响,并揭示其机制。研究假设认为,复热过程中风味核苷酸(如IMP、AMP、GMP)的转化及其与蛋白质、脂质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是风味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鱼糜凝胶制备
- 原料:采用AAA级冷冻鮸鱼(Miichthys miiuy)鱼糜,经解冻、斩拌(1000 rpm 30秒,3000 rpm 2分钟)、加盐(2.5%)、调整水分(78%)后灌肠成型。
- 凝胶化:两阶段水浴法(40°C 30分钟 + 90°C 20分钟),形成凝胶后4°C保存。

  1. 复热处理

    • 分组:对照组(CG,未复热)、低温水浴组(LTR,90°C 30分钟)、沸水浴组(BR,100°C 30分钟)、蒸汽组(SR,100°C 30分钟)、超高温组(UTR,121°C 30分钟)。
  2. 凝胶特性分析

    • 质地:使用质构仪测定硬度、弹性、咀嚼性等参数(TPA测试)。
    • 白度:Hunter Lab色度仪测定L*、a*、b值,计算白度(Whiteness = 100 - √(100 - L)^2 + a^2 + b^2)。
    • 持水性(WHC):离心法测定凝胶脱水率。
  3. 蛋白结构分析

    • SDS-PAGE:分析复热后肌球蛋白重链(MHC)、肌动蛋白(AC)等蛋白条带的变化,评估蛋白降解程度。
  4. 风味物质测定

    • 核苷酸:HPLC法检测IMP、AMP、GMP含量,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pH 6.5)。
    • 游离氨基酸:氨基酸分析仪测定17种氨基酸,重点关注鲜味氨基酸(如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
    • 挥发性物质:SPME-GC-MS分析醛类、醇类、呋喃等WOF标志物。
  5. 脂质氧化与脂肪酸分析

    • TBARS值: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评估脂质氧化程度。
    • 脂肪酸组成:GC法分析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变化。

四、主要研究结果
1. 凝胶特性变化
- 质地:90°C复热(LTR)显著提升凝胶强度(19.9 N×cm vs. CG 18.3 N×cm),因二硫键交联增强;但121°C复热(UTR)导致凝胶结构破坏,硬度下降31%。
- 白度:复热温度升高显著降低白度(UTR组63.82 vs. CG 70.69),因美拉德反应生成有色物质。

  1. 蛋白降解与风味前体释放

    • SDS-PAGE:121°C复热使MHC(240 kDa)和AC(43 kDa)条带消失,生成小分子肽段(<17 kDa)。
    • 游离氨基酸:复热促进蛋白水解,鲜甜氨基酸(USAA)总量在UTR组达14.16 μg/g(CG组10.93 μg/g)。
  2. 风味核苷酸转化

    • IMP→GMP:90°C复热促进IMP积累(2.50 μg/ml),而100°C以上复热推动IMP氧化为GMP(BR组2.03 μg/ml)。
  3. 挥发性物质与WOF

    • 醛类:复热减少线性醛(如己醛),但生成WOF标志物(如(E)-2-壬烯醛)。
    • 呋喃:121°C复热显著增加2-戊基呋喃( caramel-like风味的主要贡献者)。
  4. 脂质氧化

    • PUFA降解:复热使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在LTR组增至1389.93 mg/kg(CG组613.78 mg/kg),但121°C复热导致PUFA氧化损失62.85%。

五、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
- 揭示了复热温度通过调控蛋白水解、脂质氧化及美拉德反应,影响鱼糜凝胶质地与风味的分子机制。
- 首次系统比较了不同复热方法对WOF物质(如呋喃、醛类)生成的差异性影响。

  1. 应用价值
    • 为食品工业优化鱼糜制品复热工艺提供依据:90°C低温复热可保留质地并抑制WOF,而高温复热(≥100°C)需控制时间以避免不良风味。

六、研究亮点
1. 多维度分析:结合质构、蛋白组学、风味化学及脂质组学,全面解析复热效应。
2. 机制创新:提出“核苷酸-氨基酸-脂质氧化”协同作用的风味演化模型。
3. 实用性:明确了121°C超高温处理对凝胶结构的不可逆破坏,为灭菌工艺设计提供警示。

七、其他发现
- 电子舌(electronic tongue)分析证实,复热提升鲜味但增加苦味(与苯丙氨酸、亮氨酸等苦味氨基酸积累相关)。
- 感官评价显示,蒸汽复热(SR)在风味与质地的平衡性上优于沸水浴(BR)。

(注:全文数据详见原文Supplementary Data,可通过DOI:10.1016/j.foodchem.2024.141466获取。)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