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科学论文,但非单一原创研究报告,属于综述类文献)。以下是针对该文档的学术报告内容:
标题:水平线粒体转移(Horizontal Mitochondrial Transfer, HMT)在癌症生物学中的潜在临床意义
作者与机构:
本文由Michael V. Berridge(新西兰马拉汉医学研究所)、Renata Zobalova、Stepana Boukalova(捷克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Andrés Caicedo(厄瓜多尔圣弗朗西斯科基多大学)、Stuart A. Rushworth(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和Jiri Neuzil(捷克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共同撰写,发表于*Cancer Cell*期刊2025年5月刊。
主题与背景:
本文综述了水平线粒体转移(HMT)在癌症发生、进展及治疗抵抗中的关键作用。HMT是指线粒体及其基因组(mtDNA)在细胞间的主动转移现象,挑战了传统认为基因仅通过垂直遗传(细胞分裂)传递的范式。近年来,HMT被证实广泛存在于正常组织、非癌疾病及肿瘤微环境中,尤其在癌症中通过增强癌细胞代谢适应性、调节免疫逃逸和促进治疗抵抗,成为肿瘤生物学的新研究热点。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HMT在癌症中的普遍性与进化意义
- 证据:
-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犬传染性性病肿瘤(CTVT)的mtDNA与宿主核DNA(nDNA)存在差异,表明其mtDNA通过HMT从宿主细胞获取,这一现象可能已存在1万年(Strakova et al., 2020)。
- 小鼠模型中,mtDNA缺失的乳腺癌(4T1)和黑色素瘤(B16)细胞通过从宿主获取mtDNA恢复肿瘤形成能力(Tan et al., 2015; Dong et al., 2017)。
- 机制:HMT通过恢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功能,支持癌细胞嘧啶合成(依赖复合体III/IV的电子传递链活性),而非直接提供ATP(Bajzikova et al., 2019)。
2. HMT的细胞学机制与功能影响
- 转移途径:
- 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 TNTs)是HMT的主要通道,如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TNTs将线粒体转移至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Marlein et al., 2017)。
- 癌细胞也可将受损线粒体转移至T细胞,抑制其抗肿瘤功能(Ikeda et al., 2025)。
- 双向性:
- 促癌转移:基质细胞→癌细胞线粒体转移促进肿瘤生长(Frisbie et al., 2024)。
- 抗癌转移:基质细胞→CAR-T细胞的线粒体转移增强其代谢活性与抗肿瘤效能(Baldwin et al., 2024)。
3. HMT的临床相关性
- 治疗抵抗:
- 乳腺癌中,HMT通过细胞外囊泡传递线粒体,导致化疗耐药(Del Vecchio et al., 2024)。
- 胶质母细胞瘤和白血病中,放化疗诱导HMT,增强癌细胞存活(Zhang et al., 2023)。
- 预后标志: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HMT高评分与乳腺癌、胰腺癌等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 < 0.05)。
4. HMT研究的挑战与方向
- 技术限制:mtDNA异质性(heteroplasmy)增加了人类肿瘤中HMT检测的复杂性,需依赖单细胞测序(如MERCI算法)或mtDNA多态性分析(Zhang et al., 2023)。
- 治疗潜力:靶向HMT的药物(如抑制TNT形成)可能削弱癌细胞代谢优势,或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论文价值与意义
- 理论贡献:确立HMT为癌症代谢重编程和免疫逃逸的核心机制之一,补充了“瓦氏效应”(Warburg effect)的局限性解释。
- 临床启示:
- 诊断:HMT特征可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
- 治疗:开发靶向HMT的联合疗法(如阻断癌细胞线粒体摄取或增强免疫细胞线粒体捐赠)。
- 领域推动:提出HMT作为细胞生物学新兴分支,呼吁统一术语(如线粒体“转移”与“移植”的标准化定义)(Brestoff et al., 2025)。
亮点:
- 首次系统整合HMT在跨物种(犬、鼠、人)和多癌种(实体瘤、血液瘤)中的证据。
- 揭示HMT的双刃剑特性(促癌与抗癌),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注:全文未翻译作者名、期刊名及专业术语如“TNTs”,首次出现时标注英文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