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b(综述类学术论文),以下为针对中国读者的详细学术报告:
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文由高绿芬、高琳芝、谢杏美、谢丽姗、宋羽葳、赖顺凯、贾艳滨、王晓玉共同完成,作者单位包括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护理学院、中心实验室及精神心理科。通讯作者为王晓玉与贾艳滨。论文发表于《妇产与遗传(电子版)》(*Obstetrics⁃Gynecology and Genetics*)2022年12月刊(第12卷第4期),DOI编号10.3868/j.issn.2095⁃1558.2022.04.007。
主题与背景
本文题为《跨性别女性性别确认激素治疗策略》,聚焦跨性别女性(生理性别为男性但社会性别认同为女性,即Male-to-Female, MTF)的激素治疗(Gender-Affirming Hormone Therapy, GAHT)。跨性别者长期面临性别焦虑(Gender Dysphoria, GD),而激素治疗可通过改变第二性征缓解其心理痛苦。然而,中国此前缺乏生殖内分泌专家参与的规范化诊疗指南,跨性别者多依赖非正规途径获取药物,存在健康风险。本文综述国际指南与文献,提出治疗原则、药物选择、监测策略及成人与青少年的差异化方案。
主要观点与论据
1. 跨性别女性的诊断标准与历史演变
跨性别诊断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性身份障碍”(F64)和“性指向障碍”(F65)。国际层面,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ICD-11(《国际疾病分类》)逐步将跨性别从精神疾病范畴移除,归入“生殖健康”章节,以减少病耻感。例如,ICD-11将“性别不一致”重新分类,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跨性别需通过激素或手术干预而非精神科治疗。
2. 激素治疗的核心目标与原则
治疗目标是通过雌激素与抗雄激素药物抑制男性性征、促进女性性征发育。关键原则包括:
- 多学科评估:需精神科确诊GD并排除激素治疗禁忌证(如血栓病史)。
- 个体化方案:根据地区药物可及性选择雌激素(如口服雌二醇、经皮贴剂)和抗雄药物(如螺内酯、醋酸环丙孕酮)。
- 监测指标:定期检测雌二醇(目标值<400 pg/mL)和睾酮(<50 ng/dL),避免超生理剂量。
3. 药物选择与区域差异
- 雌激素:优先推荐17β-雌二醇(口服2~6 mg/d或经皮贴剂0.025~0.2 mg/d),避免合成雌激素(如炔雌醇)因其血栓风险。欧洲常用环丙孕酮(50 mg/d),美国多用螺内酯(100~300 mg/d)。
- 抗雄药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如亮丙瑞林)效果最佳但成本高,适用于青少年或对传统药物不耐受者。
- 孕激素争议:无证据表明黄体酮能促进乳房发育,且可能增加心血管风险。
4. 预期效果与副作用管理
- 身体变化:乳房发育需2~3年,2/3患者需隆胸手术;其他变化包括皮肤细腻、脂肪重分布、性欲减退。
- 副作用:
- 血栓栓塞:口服雌激素风险较高(终身风险1%~5%),40岁以上建议改用经皮制剂。
- 骨质疏松:性腺切除后需维持雌激素剂量以预防骨流失。
- 肝功能异常:与酒精或肝炎相关,非雌激素直接毒性。
- 乳腺癌风险:虽低于顺性别女性,但仍需定期筛查。
5. 特殊人群的差异化策略
- 青少年:需GnRHa抑制青春期发育,16岁后经多学科评估方可启动雌激素治疗。
- 生育力保存:激素治疗前应讨论精子冷冻,因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不育。
- 高龄患者:50岁以上需逐步减量雌激素,但无明确停药标准。
6. 中国现状与挑战
亚太地区跨性别者占比约0.3%,中国预估有400万需求者,但医疗资源匮乏。多数跨性别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购药,缺乏监测。本文呼吁建立多学科团队,制定本土化指南。
论文价值与意义
1. 填补国内空白:首次系统综述跨性别女性激素治疗策略,为临床提供规范参考。
2. 国际经验本土化:结合中国诊疗现状,强调精神科与内分泌科协作的必要性。
3. 社会意义:推动跨性别健康权益,减少非正规治疗导致的健康风险。
亮点
- 全面对比欧美与中国诊疗差异,提出适应国情的用药方案。
- 强调青少年与高龄患者的特殊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
- 指出生育力保存的紧迫性,弥补既往研究不足。
此综述为跨性别健康领域的里程碑式文献,尤其为中国医疗体系提供了实践框架,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