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实现肺纤维化的高效干预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23-41529-7

学术研究报告:通过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实现高效线粒体转移治疗肺纤维化

一、作者与发表信息
本研究由浙江大学药学院的黄婷、林如意、苏元琴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张天元与高建青教授团队。论文于2023年9月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23-41529-7)。

二、学术背景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 PF)是一种以线粒体功能障碍为关键病理特征的致命性疾病。既往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紊乱会导致肺细胞能量代谢失衡、活性氧(ROS)积累及细胞凋亡,进而加速纤维化进程。线粒体补充疗法(Mitochondrial Replenishment Therapy, MRT)通过外源性线粒体移植修复损伤细胞,但面临两大瓶颈:
1. 线粒体供应不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虽具线粒体转移能力,但其自身线粒体生物发生(Mitochondrial Biogenesis)水平低,导致可转移的线粒体数量有限;
2. 转移效率受限:传统方法依赖细胞间自发转移,效率低下且难以持续。

本研究提出联合工程化策略:通过糖尿病药物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G)激活MSCs的线粒体生物发生通路(PGC-1α–NRF1–TFAM),同时利用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IONPs)促进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 Cx43)介导的线粒体转移,构建“高能MSCs”(PG-Fe-hMSCs),以解决上述瓶颈。

三、研究流程与方法
1. 线粒体生物发生的诱导与验证
- 处理条件优化:对胎盘来源hMSCs进行PG梯度浓度(5–20 μM)和时间(1–7天)处理,发现10 μM PG处理5天可显著上调PGC-1α、NRF1和TFAM表达(Western blot和qPCR验证),线粒体DNA(mtDNA)含量增加2.1倍(图2a-c)。
- 基因干预对照:通过siRNA敲低PGC-1α或过表达PGC-1α质粒,证实该通路对线粒体生物发生的调控作用(图2h-j)。

  1. 线粒体转移效率提升

    • 联合工程化:PG处理的hMSCs(PG-hMSCs)与IONPs处理的hMSCs(Fe-hMSCs)结合,形成PG-Fe-hMSCs。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PG-Fe-hMSCs的线粒体转移率提升至30%(原hMSCs仅15%),且可持续96小时(图2d, l-o)。
    • 机制解析:透射电镜(TEM)观察到线粒体通过环形间隙连接(Annular Gap Junction)内化转移(补充图S4),Cx43敲低实验进一步验证其必要性(补充图S3)。
  2. 体外治疗效果评估

    • 模型构建:博来霉素(Bleomycin, BLM)诱导的小鼠肺上皮细胞(TC-1)和人原代肺上皮细胞(hLECs)损伤模型。
    • 功能恢复:PG-Fe-hMSCs共培养后,损伤细胞的ATP水平恢复至正常80%,ROS降低60%,线粒体膜电位(MMP)显著改善(图3a-c)。
  3. 动物模型验证

    • 肺纤维化小鼠模型:BLM气管注射7天后,静脉注射PG-Fe-hMSCs(2次,间隔3天)。Micro-CT和Masson染色显示,PG-Fe-hMSCs治疗组纤维化面积减少50%,胶原沉积和羟脯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图4b-f)。
    • 与临床药物对比:PG-Fe-hMSCs两次治疗的效果与吡非尼酮(Pirfenidone)连续21天给药相当(图4k-o)。
  4. 人源化3D模型验证

    • 多细胞球体模型:包含BEAS-2B上皮细胞和HS888LU成纤维细胞的3D球体中,PG-Fe-hMSCs迁移至损伤区域并实现30%线粒体转移,显著降低TGF-β和ROS(图5h-k)。

四、关键结果与逻辑链条
1. 线粒体生物发生与转移效率正相关:PG通过PGC-1α–NRF1–TFAM通路增加线粒体储备,IONPs通过Cx43提升转移效率,二者协同实现高效持续转移(图2)。
2. 线粒体转移恢复细胞稳态:外源性线粒体不仅补充损伤细胞能量,还激活被抑制的线粒体自噬(Mitophagy),逆转BLM导致的LC3B-II/I下降(补充图S26)。
3. 跨模型一致性:小鼠模型和人源化模型均证实PG-Fe-hMSCs的疗效,支持其临床转化潜力。

五、研究意义与价值
1. 科学价值:首次揭示PG可激活MSCs线粒体生物发生,并提出“线粒体工厂+智能载体”的联合工程化策略,为MRT提供新范式。
2. 应用价值:PG-Fe-hMSCs的两次给药效果媲美现有药物,且无显著副作用(补充图S19-20),为肺纤维化治疗提供更高效、低毒的新方案。

六、研究亮点
1. 方法创新:联合PG与IONPs双重工程化,突破线粒体转移的效率与持续性瓶颈。
2. 机制深度:从PGC-1α通路到线粒体自噬激活,阐明了MRT的多层次作用机制。
3. 模型系统:涵盖细胞、动物及人源化3D模型,数据链条完整。

七、其他发现
- 损伤细胞选择性:PG-Fe-hMSCs优先转移至损伤细胞(如BLM处理的TC-1),而对健康细胞转移率低(补充图S10),体现精准治疗潜力。
- 跨细胞类型适用性:除上皮细胞外,对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也有显著转移效果(补充图S9, S11)。

(注:文中所有实验均通过伦理审查,数据已公开于GEO数据库GSE228129。)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