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基于脑电图的小学生在线学习低注意力状态特征行为研究

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DOI:10.1109/TLT.2023.3289498

本研究由韩国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电子工程系、人工智能系及教育学院的Suhye Kim、Jung-Hwan Kim、Wooseok Hyung、Suhkyung Shin等学者,联合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的Dong Hwan Kim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Chang-Hwan Im教授。研究成果发表于2024年的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期刊(卷17,第619-628页),标题为《Characteristic Behaviors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 a Low Attention State During Online Learning Identified Us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研究得到三星SDS公司的资助,并通过了汉阳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HYU-2019-11-007-2)。

学术背景

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教师难以通过传统课堂的面对面观察评估学生注意力状态,尤其在仅能通过低分辨率摄像头捕捉学生上半身影像的在线环境中。现有基于人工智能(AI)的注意力识别系统多依赖面部特征(如鼻尖与下巴距离)或姿态分析,但缺乏对小学生低注意力状态下特异性行为的系统性研究。此外,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虽被证实可客观反映注意力水平,但此前未与行为特征结合用于在线学习场景。本研究旨在通过EEG标记注意力水平,识别小学生在线学习中的低注意力行为模式,为开发实时注意力监测系统提供依据。

研究流程与方法

1. EEG注意力指数(EIA)的开发

实验设计
- 对象:34名四年级小学生(男女各半),无精神疾病或神经障碍史。
- 任务:计算机化d2注意力测试(D2 Test of Attention),要求受试者在800毫秒内区分目标刺激(带两点的字母“d”)与非目标刺激(如“p”或单点“d”),共1320次 trials。
- EEG采集:使用DSI-24无线EEG系统(19通道,采样率300 Hz),经带通滤波(1-55 Hz)、陷波滤波(去除60 Hz工频噪声)和独立成分分析(ICA)去除眼动伪影。
- 注意力指标
- 行为指标(CONC):通过滑动窗口(96 trials,50%重叠)计算命中率与误报率的差值(公式1)。
- EEG特征提取:分析theta(4-8 Hz)、alpha(8-12 Hz)、低beta(12-20 Hz)和高beta(20-30 Hz)频段振幅,发现FP2电极的低beta振幅与CONC相关性最高(r=-0.175),遂定为EIA。

2. 在线学习中的行为特征识别

实验设计
- 对象:24名完成EEG实验的小学生(13女,11男),观看40分钟在线讲座(火山与热浪主题),同步录制上半身视频与EEG。
- 行为标注:将身体划分为9个区域(如嘴、头、手臂等),手动标记动作起止时间。
- 注意力分级:以EIA的z分数划分高(≥1)、中(-1至1)、低(≤-1)注意力状态,提取动作前后10秒的EIA均值作为参考。
- 注意力评分(AS):综合行为频率(公式2)、高低注意力差异(公式3)及个体标准化差异(公式4),计算AS值(公式5),筛选高AS行为。

主要结果

  1. 低注意力特异性行为

    • 嘴部
      • 张嘴(AS最高):与打哈欠相关,低注意力状态下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高注意力状态(低:167次 vs 高:62次)。
      • 闭嘴动作(如噘嘴、咬唇):可能与压力或分心相关(AS次高)。
    • 头部
      • 俯仰运动(pitch):无意识低头,AS显著高于偏转(yaw)或侧倾(roll)。
    • 躯干
      • 后仰:低注意力下更常见(AS第三高),与放松状态相关。
      • 重复晃动:部分学生表现出规律性身体摇摆。
  2. EEG验证:FP2低beta振幅的EIA能有效区分注意力水平,与行为数据一致性高(Kendall’s τ=0.535, p=0.057)。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首次通过EEG客观标记注意力水平,揭示了小学生在线学习中的低注意力行为谱,弥补了传统AI系统依赖主观经验判断的局限。
  2. 应用价值:为开发基于摄像头的实时注意力监测系统提供行为数据库,可辅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例如,识别到“张嘴”或“后仰”行为时触发互动提醒。
  3. 教育意义:强调在线教育需结合生理与行为数据,推动个性化学习技术发展。

研究亮点

  • 方法创新:融合EEG与行为分析,建立EIA作为客观注意力标尺。
  • 发现特异性:识别出“闭嘴动作”等此前未被关注的注意力相关行为。
  • 场景针对性:聚焦小学生群体,其注意力维持能力较弱,研究结果更具实践意义。

其他价值

研究提及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呼吁未来研究平衡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此外,EIA基于FP2单通道设计,便于集成至商用EEG头带,提升了可推广性。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