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即报告了一项原创性研究。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本研究由Likun Hou(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肺科医院病理科)、Tingting Wang(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肺科医院放射科)、Donglai Chen(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等来自中国多家机构的学者共同完成,合作单位包括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等。研究于2022年发表在病理学领域期刊Modern Pathology(2022;35:749–756),DOI:10.1038/s41379-021-00994-5。
科学领域:肺癌病理学与临床治疗决策。
背景知识:
- 2015年WHO分类将侵袭性肺腺癌(invasive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IPA)按主要组织学模式分为低、中、高三级(分别为贴壁为主型、腺泡/乳头为主型、实体/微乳头为主型),但其对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 ACT)获益人群的预测能力有限。
-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病理委员会于2020年提出新分级系统,新增“复杂腺体模式”(complex glandular patterns)作为高危因素,将IPA分为三级:高分化(贴壁为主且高危模式<20%)、中分化(腺泡/乳头为主且高危模式<20%)、低分化(任何含≥20%高危模式的肿瘤)。
研究动机:
既往研究验证了新分级的预后价值,但其对ACT疗效的预测作用尚未明确,尤其在亚洲人群中缺乏验证。
研究目标:
1. 验证新分级系统对中国I期IPA患者的预后分层能力;
2. 评估新分级能否预测ACT的生存获益。
研究设计: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接受手术的I期IPA患者,排除黏液腺癌等变异型。最终纳入926例患者(上海肺科医院661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34例、宁波市第二医院131例)。
主要流程:
1. 病理重新评估:
- 由两名病理学家(Likun Hou和Chunyan Wu)盲法复核组织切片,按IASLC/ATS/ERS标准记录各组织学模式比例(5%增量)。
- 应用新分级系统:
- Grade 1:贴壁为主且高危模式(微乳头、实体、复杂腺体)<20%;
- Grade 2:腺泡/乳头为主且高危模式<20%;
- Grade 3:任何含≥20%高危模式的肿瘤。
临床数据收集:
统计分析:
预后验证:
- 新分级系统显著分层RFS和OS(均P<0.001)。例如,上海队列中:
- Grade 1的5年RFS/OS为96.7%/96.8%;
- Grade 2为85.6%/90.5%;
- Grade 3为76.4%/82.2%。
- 多变量分析显示,新分级是独立的预后因素(Grade 3 vs. Grade 1的HR:RFS=0.165,OS=0.134,均P<0.001)。
ACT预测价值:
- 在IB期患者中,传统ADC分类的Grade 2患者(n=407)中42%被新分级升级为Grade 3。
- 关键发现:
- ACT仅对新分级Grade 3患者显著改善生存(RFS/OS的HR=0.373⁄0.340,均P<0.001),而对Grade 2患者无显著获益(P>0.05)。
- 传统分类中“中危”但新分级为Grade 3的患者,ACT可显著延长生存(P<0.001)。
科学意义:
- 首次在中国多中心队列中验证IASLC新分级系统对I期IPA的预后价值,并证明其优于传统分类。
- 提出新分级可识别传统分类低估的ACT获益人群(如含复杂腺体的“升级”患者),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应用:
- 新分级系统可辅助临床决策:Grade 3的IB期患者推荐ACT,而Grade 2患者可能避免过度治疗。
(注:全文约2000字,涵盖研究全貌,重点突出方法学细节与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