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自:

降低亲和力作为增强免疫调节抗体激动作用的策略

期刊:natureDOI:10.1038/s41586-022-05673-2

这篇文档属于类型a,是一篇关于免疫调节抗体(immunomodulatory antibody)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以下是对该研究的学术报告:


主要作者及机构

本研究由Xiaojie Yu(南安普顿大学癌症科学学院抗体与疫苗组)、Christian M. Orr(英国钻石光源)、H. T. Claude Chan(南安普顿大学)等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Mark S. Cragg(南安普顿大学)。研究于2023年2月16日发表在Nature期刊(卷614,第539页)。


学术背景

研究领域为免疫治疗,聚焦于免疫调节抗体的功能机制。传统抗体药物(如中和抗体)通常通过高亲和力(high affinity)结合病原体或肿瘤抗原以发挥疗效,但免疫调节抗体的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它们需通过激活或抑制免疫受体(如CD40、4-1BB、PD-1)的信号通路来调控免疫反应。然而,亲和力与免疫调节抗体功能的关系尚未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揭示:降低抗体亲和力是否可通过促进受体簇化(clustering)增强其激动活性(agonism)


研究流程与实验方法

1. 抗体亲和力变体的设计与验证

  • 靶点选择:涵盖两类受体超家族——TNF受体(CD40、4-1BB)和免疫检查点PD-1。
  • 结构引导突变:基于已发表的晶体结构(如PDB: 6FAX、6MI2、5WT9),通过PyMOL和PISA软件预测结合界面的关键残基,设计丙氨酸(alanine)突变以降低亲和力。
  • 亲和力测定: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量化突变体与受体的结合动力学(如解离常数KD)。例如,抗CD40抗体Chilob 7/4的突变体KD范围为5.22–925 nM。

2. 体外功能验证

  • 细胞模型
    • CD40:使用转基因小鼠B细胞(hCD40TG)和人源树突细胞(DC),检测CD23/CD86表达和增殖(³H-胸苷掺入法)。
    • 4-1BB:将惰性抗体Utomilumab改造为低亲和力变体,通过Jurkat NF-κB-GFP报告系统评估信号激活。
    • PD-1:构建嵌合受体(PD-1胞外域+CD40胞内域),通过NFAT-Luc报告基因检测T细胞抑制效应。
  • 关键发现
    • 低亲和力抗CD40抗体(如fw-16 migg1)诱导的B细胞活化(CD23表达↑26倍)显著高于高亲和力亲本抗体。
    • 低亲和力抗4-1BB抗体成功转化为激动剂,激活NF-κB信号。
    • 低亲和力抗PD-1抗体(如T56A/W94A)增强PD-1簇化,抑制T细胞活化(CD69表达↓)。

3. 机制研究

  • 簇化分析: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超分辨率成像(dSTORM)证实低亲和力抗体促进受体簇化(如CD40-GFP的簇化指数↑)。
  • FcγR独立性:在FcγR缺失模型中,低亲和力抗体仍保持激动活性,表明其作用不依赖FcγR交联。

4. 体内实验

  • 肿瘤模型:在EG7淋巴瘤小鼠中,低亲和力抗CD40抗体(cdr-y102a/y32a migg1)治愈率显著高于亲本抗体,且诱导长期免疫记忆(肿瘤再攻击抵抗)。
  • T细胞扩增:低亲和力抗体在OT-I CD8+ T细胞模型中扩增效率↑8倍。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使用FlowJo分析流式数据,SPR数据通过Biacore T200软件拟合双价模型,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test或ANOVA。

主要结果与逻辑链条

  1. 亲和力-功能关系:首次证明低亲和力抗体通过增强受体簇化提升激动活性,且这一现象跨越TNF受体(CD40、4-1BB)和免疫检查点(PD-1)。
  2. 机制统一性:低亲和力抗体的快速解离(高koff)允许动态结合,促进受体多聚化(如CD40簇化指数从0升至150)。
  3. 转化意义:低亲和力抗PD-1可转化为激动剂,为自身免疫病治疗提供新策略;而高亲和力抗CD40/4-1BB可能因过度簇化导致毒性(如肝毒性)。

结论与价值

  1. 科学价值:提出“亲和力降低增强免疫调节抗体活性”的新范式,挑战了传统抗体药物设计的“高亲和力优先”原则。
  2. 应用价值
    • 癌症免疫治疗:优化抗CD40/4-1BB抗体的激动活性。
    • 自身免疫病:通过低亲和力抗PD-1抑制过度T细胞反应。
  3. 技术贡献:开发了基于结构的亲和力调控方法,可推广至其他受体靶点。

研究亮点

  1. 跨受体家族的普适性:在TNF受体和Ig超家族(PD-1)中均验证低亲和力效应。
  2. 机制深度:通过超分辨率成像揭示簇化模式差异(抗体簇集中于细胞连接处,配体分散)。
  3. 转化潜力:将临床抗体(如Nivolumab)改造为新型激动剂。

其他价值

研究还提示抗体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并非低亲和力效应的关键因素,且无需饱和浓度即可维持活性,这对降低临床剂量具有指导意义。

上述解读依据用户上传的学术文献,如有不准确或可能侵权之处请联系本站站长:admin@fmread.com